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  相似文献   

3.
我们武昌实验小学从1996年至2001年6月一直使用北师大新世纪教材进行实验,这里我从一名实验教师的角度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对—些问题的思考。 一、用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以教材为载体,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目标,关注较多的是数学而不是教育。比如我们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不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是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在新课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还要使学生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针对教育而言,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就数学教学而言,我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金科玉律",是"范本",是"载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直被奉为教学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这种"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是单一的"用教材",而是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等,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资源,教材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但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何路红 《考试周刊》2013,(94):15-15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既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又应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8.
"教"教材的起点是传授课本知识,而"用"教材教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相得益彰。在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教材,因材施教,又要用足教材,提高效率;在以生活为素材,辅助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源于生活,构建模型,又要高于生活,互惠共享。  相似文献   

9.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底本和导向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本为本",照本宣科,那是远远不够的,也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教材呢?本人以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社2000年12月第2版<数学>第二册(上))中的"不等式"为例,阐述自己的一些不很成熟的观点,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0.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线索。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又应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既要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实施教学,又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努力使教材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利工具。教师应在深入研读课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思想品德>以初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为起点,根据学生现实成长历程的特点和需求,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整合为统一整体,分别以教育专题的形式予以呈现.同时,教材基于学生生活和经验设计问题,基于富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提供情境,基于组织主题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践行,并突出育人育德.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但是,教材毕竟是"一种育人的媒体和手段",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的仅仅是范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简单、机械、解读式地"以本为本",而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对新课程教材进行"二次加工".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对教材的处理,要在“调”“增”“删”三个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进入 2 1世纪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新定位教学要素 (老师、学生、教与学 )的角色行为 ,彻底摒弃旧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方式 ,实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的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中 ,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 ,实现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主动走进教材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能把学生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结构脉络在学生认真钻研…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看,是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已成为我们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牛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瓶颈".依据笔者观察,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儿种教材处理误区有:"照本宣科"式的围绕课本教学:"空洞说教"式的围绕课标教学;"被学生牵着走"的围绕学生教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线教师,要实施好新课程,关键是要把握好教材,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因为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为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为每一个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搭建舞台:  相似文献   

17.
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这个基本理念,就需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调"、"改"、"增"、"删"、"组"上下功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我们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的实验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大纲精神,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机地渗透于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这就为我们全面落实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 加强实际操作活动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特点,根据心理学研究,儿童认知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在教材中,编者对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某些规律性的知识的得出,都安排了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实物,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规律,我们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空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才能准确研读教材,从而把握数学课堂的本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