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于1947年,会长赵九章。主要发起人翁文波、傅承义、顾功叙和陈宗器等人。其中除陈一人外,均为叶企孙早期弟子,陈虽非叶企孙弟子,却于1928年也曾在叶企孙主持的理学院工作过。1950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是中科院最早设立的重要单位之一,所长赵九章,副所长顾功叙、陈宗器。所内各研究室骨干大都是叶企孙的弟子。  相似文献   

2.
赵九章小传     
《今日科苑》2017,(4):39-40
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他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主要展示《地球物理学报》前主编傅承义先生部分审稿批文,从尊严、尽智、倾力、唯实、坦诚和清正几方面作领解,见识并学习一位老科学家笔下生辉展现的不凡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基金》1990,4(3):62-64
本年度的课题资助重点较之以往有一些变化,它在强调地震预报研究中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引人的同时,还着重强调了地震预报物理基础研究中的创新研究,在减轻地震灾害研究工作中突出了综合判定潜在震源区的原则及定量方法研究、以及地震危险性不确定性的研究、新的区划与小区划方法的研究,在理论与基础地震学研究中突出了数字化地震台站资料反演震源时空过程的研究与特定孕震震源物理模型下,地震活动图象及其它地球物理前兆量的正演研究,在地震构造物理研究中进一步重视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对活动构造的研究则开始提倡对其活动性进行更精确的活动规律性研究,在地震社会学研究方面,将侧重于系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震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学报>创刊于1948年6月,其宗旨是:反映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重要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我国地球物理科学事业,推动学科发展,培养和发现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50年来,先后由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翁文波、傅承义担任<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主编,现任编委会主编是刘光鼎院士.聘请中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一个掌握研究导向、评审严格公正、高学术水平的编委会,并组建了一个精悍、高效、敬业的编辑部,制订了严格审稿、编辑、出版制度.编委会、编辑部一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法令和条例,认真实施办刊宗旨,尊重科学,支持创新,扶植人才,遵守职业道德,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一个二级课题。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薄交互油气储层电磁波法、声波法和电阻率法测井正反演理论和方法,以及综合解释系统,为薄交互储层评价、地震反演和井孔之间储层追踪和描述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特别是为陆相油田勘探和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提供有效的储层评价手段。经9个参加单位50多名研究人员5年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有价值的重要成果,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使我国陆相薄交互储层地球物理测井理论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7.
马在田地球物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辽宁法库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室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本项研究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的课题研究,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的称号(1991)、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上海市科技功臣(1992)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  相似文献   

8.
我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30年来,一直从事地震波和地震震源理论与应用研究。从70年代初起,我致力于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并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由地震波资料、“零频”资料和重力等地球物理资料提取震源过程信息的工作中。从80年代起,我主要从事地震震  相似文献   

9.
有报道称,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多颗当量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此次地震有无如此巨大能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他,贡献了世界声学界中关于波动声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是室内简正波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发明了已在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微穿孔板吸声体。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综合研究基地,组建了中国第一批建筑声学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联合会(1999年)指出,地震前的电磁异常现象被大量的观测到,地震之前的电磁效应是确实存在的。对于“电磁法是最有可能首先取得地震预测突破性进展的方法之一”逐步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2.
《云南科技管理》2013,(6):99-99
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从事地球物理和地震工程研究的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3.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地震勘探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勘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野外采集、室内处理和解释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取得好的地质成果。本文主要研究了二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1.项目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进行了一系列认真的科学总结和反思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科学总结认识就是加强中国大陆强震孕育环境的基础探查工作,加强成场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工作,在此背景下,立项了“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重大专项。  相似文献   

15.
《辞海》“地震坝报”一条中说,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地震分布和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条件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来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16.
《发明与创新》2020,(4):32-32
秦元勋是我国数学家,高中没毕业便考入浙江大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48年回国后,他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调研室副主任、科学普及处处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学会计算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对常微分方程进行了系统研究,负责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计算工作,开辟了我国计算物理这一新的分支学科,提出了“空时对称理论”等。  相似文献   

17.
梁婧 《今日科苑》2013,(10):28-33
於崇文,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出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18.
梁婧 《金秋科苑》2013,(10):28-33
於崇文,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出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19.
回顾《地球物理学报》创刊61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办刊经验和体会,提出今后发展计划和措施。《地球物理学报》是展示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的窗口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桥梁,是推动我国地球物理科学发展的龙头,其品牌在国际地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六十多年来,该刊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未来,《地球物理学报》能够继续为我国地球物理事业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国际学术期刊剧烈竞争的环境中,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震勘探工作的深入,在山地山前带、黄土塬、沙漠等近地表复杂区(图1),静校正成为制约地震勘探工作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国家“十五”重点科研项目“矢量地震、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2001BA605A12)、国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课题“复杂构造地球物理配套技术”(2008ZX05019—005)、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研项目“复杂地区静校正技术”(2001—2003,1—2)、“西部复杂地质目标地震勘探技术”(2004—2005,048102060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研项目“单尺度与多尺度网格层析静校正方法研究”(2009—05—100)等课题的支持下,开展了多轮次的复杂地表建模及静校正技术攻关,形成了空变时深关系曲线、模型约束初至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