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设疑激趣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跨进教室直接宣布上课,有意省略“师生问好”这一课堂程序,引发学生的疑问。教师却“平淡”地表示:同学们,我们以往每天上课前都要“师生问好”,如此周而复始,太繁琐了,从今以后就省略了吧。2.激发讨论。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师生之间不同意见,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反方),礼貌乃生活琐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学生(正方),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我们以“礼仪之邦”为荣。3.揭示课题。教师顺势引导:简单的思辩,揭示深刻的主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期待文明的复兴,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  相似文献   

2.
柯鹏 《农村教育》2007,(7):93-93
上课仪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课仪式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明确师生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在互致问好的仪式中.教师和学生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反映了师生不同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师道尊严”。如果上课仪式不够严整.学生不够认真.教师会感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是对课堂规范和教师权威的一种挑衅。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设疑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设疑用得好,能激活课堂,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主动去思维、去探索,能使课堂产生更好的“效益”。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堂有关“联想”的作指导课。上课的铃声响了。师生相互问好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从教学楼前的水池边走过,你们知道这个水池的造型以及它蕴含的意义吗?”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为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必须切实在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移情别恋”。“移”者 ,“疑”之谐音也。疑者 ,设疑、质疑之谓也。眼下以倡导学生质疑问难为时髦 ,其实让学生质疑固然好 ,但教师在适当时机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设疑质疑也无不可。这种师生互动 ,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也反映了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符合并反映了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交流和对话过程的本质。阅读教学的实践也证明 ,设疑质疑 ,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激发…  相似文献   

6.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7.
“五疑”启发式化学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生于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设疑、质疑 ,启发学生排疑、解疑 ,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能有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疑”启发式教学法是以疑问为主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过程分为“师生设疑———讨论排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创造质疑”五个步骤。这五个基本步骤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相互联系 ,很好地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五疑”…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的阅读教学五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阅读设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进行阅读设疑,提出问题,为学生阅读课本设下悬念。如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七册“乘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可设疑为:乘法各部分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书中是怎样指导出来的?学习掌握这种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进行设疑。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考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节成功的课经常是在设疑——解疑——释疑的循环反复中,探究新知,培养思维,完成教学的。因此,设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疑导学法”。这一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教学效果明显,因而成为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设疑导学的关键是“设疑”,如何设置疑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虽然设疑导学适用于各科教学,但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设疑方法,物理课如何进行“设疑”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通过讲述故事进行设疑回忆我们上学时的老师,他们怎样讲课或许已经忘却了,但他们在课堂上讲的小故事却记忆犹新,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于故…  相似文献   

11.
“无生上课”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学、教研和教学竞赛、选优等活动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上课形式。它是教师根据设计好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同行教师、专家等听课者“上课”。“无生上课”省略了学生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模拟课堂情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展示为主,但依然具有不少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一、“设疑辨析法”的主要内容和环节   1.设疑提问:教师围绕教学目的提出疑难问题。   2.辨析解难:让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或分组讨论后,推出代表总结发言。   3.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进行结论验证。   4.归纳总结: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或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5.反馈释疑:通过检查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具体做法   1.设疑提问,激发思维。例如在《压力、压强》一节教学中,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一头体重 6× 104牛、每只脚掌面 6× 102厘米 2站立的大象,同一位体重 47…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这条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师生之间必然少不了设疑交流、互动合作等形式来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如果教师上课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极少数的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还较为正常;如果都不回答问题,那就成了大问题把。问题出在何处?主要在教师身上,很可能是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缺乏周密思考时,匆忙上课,让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过大、偏难,要么不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无从答起,导致“卡壳”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设置问题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互动和推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流程进展的情况、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精心设疑,使教学过程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向充满悬念、令人激动的未知旅程挺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展开积极的探究,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巧妙的设疑。设疑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桥梁,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这一课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第一节(18面1—4题),教学目的是教会儿童学会减数是一位数的减法口算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上课铃声一落,教师即走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后,  相似文献   

17.
上课仪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课仪式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明确师生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在互致问好的仪式中,教师和学生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反映了师生不同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师道尊严"。如果上课仪式  相似文献   

18.
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随之成为课堂的导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从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笔在此就语课堂教学怎样“设疑”,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20.
一、启动(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后,教师没有开始讲课,却在讲桌上寻找着什么)师:你们看到老师的笔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