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氢气和空气混合爆鸣,氢气和氯气混和爆鸣,甲烷和空气混和爆鸣,以及其它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和爆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实验内容。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做氢气和空气混和爆鸣,使用大型号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将所制气体通入倒置的爆鸣筒内(爆鸣筒用铁罐头盒或蜡纸筒代替,在筒底开一小孔作引爆孔,通气体时用手指堵住引爆孔),估计通入爆鸣筒内的氢气已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时,用火柴在引爆孔附近点燃引爆,爆鸣筒向上弹起,发出爆鸣声。做氢气和氯气混和爆鸣,要预先用两塑料瓶(透明或半透明)分别收集满氢气和氯气,然后,将两集气瓶口对口地对着,抽去瓶口间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氢气和氯气充分混和。再任取一瓶混和气体,盖上塑料片,在离瓶约10cm处点燃镁条,强光照射引爆,塑料片向上弹起,发出爆鸣声。做甲烷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和爆鸣,操作方法与上述实验基本相似,都没有专用仪  相似文献   

2.
(1)实验装置(如图1) (2)实验步骤 取一根火柴,用细铜丝系住,将火柴头朝下,铜丝的另一端插在橡皮塞上(如图1)。调整细铜丝在瓶内的长度,使塞紧橡皮塞时,火柴头稍稍触及锥形瓶底。实验时,先在瓶中滴3—5滴浓硫酸,塞紧带铜丝的塞子(不要让火柴接触到浓硫酸)。将整个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称后取下,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稍稍加热至浓硫酸略显黄色时,停止加热,拿起锥形瓶稍倾斜,使火柴头与浓硫酸接触,火柴会立即燃烧。待锥形瓶稍冷却,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1实验装置(如图1)图12制作方法取直径约2mm,长度约40cm的铜、铝、铁导线三根导线之间的间隔要均匀。在距离A点15cm处的B点将三根导线呈30度角分开延伸;每根导线从B点起,每隔3cm用锉刀…  相似文献   

4.
竹子的妙用     
江南的山区,毛竹、小山竹几乎到处可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展自然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竹子进行分组和单独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实验效果。下面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一、做“土电话”实验 用直径为6cm的毛竹,锯成两截两端无节长12cm的竹筒,将筒的一端用薄膜蒙上口,用细线捆牢,在薄膜中间钻一小孔,穿过一根棉线,线的一端头拴一根火柴,防止线被拉出。两人各拿一个竹筒,把线拉直,一个对着筒口讲话,另一个将筒口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教材中《热空气》一课 ,有实验 1 :“把纸剪成螺旋状 ,用线悬挂起来。下面放一枝点燃的蜡烛 ,观察发生的观象。”观察结果 :纸蛇慢慢旋转起来。若是有风 ,效果也不是很好的。在实验 2之后 ,只能用 :热空气“就像比空气轻的氢气球在空气中会上升一样 ,热空气也会上升”来说明实验现象。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 ,只能凭想象。为了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热空气上升 ,我在教学中将实验作了如下改进。1 器材酒精灯一盏 (或煤油灯 ) ,纸灯罩一个 (或玻璃灯罩更好 ) ,烧过的薄纸灰 ,小纸滑槽一个 ,火柴。2 使用及制作…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 :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 ,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 ,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前实验 ,我发现蜡液粘火柴效果不好 ,而且费时费力。后来我从《教学仪器与实验》中看到陈锋老师的《三个“热学”实验的改进》中提出用猪油脂代替蜡液粘火柴。试后 ,虽然用猪油脂效果好 ,但不便携带 ,且…  相似文献   

7.
在化学实验研究中,有很多需要将物质点燃的实验,一般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火柴或用酒精灯点燃。但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中白磷的点燃;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白磷的点燃;白磷、红磷着火点高低对比实验中磷的点燃;可燃性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的点燃爆炸等。按传统的方法点燃方式均存在不足之处,如果改用电点火方式则可弥补,同时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几个电点火实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 ,第 16课《热传导》实验 2 - 2 ,采用三根铁丝 ,其中一根铁丝是整根的 ,其余两根铁丝是断开的 ,断开的铁丝分别用装有水和空气的玻璃管连接起来。用酒精灯加热三根铁丝的左端 ,让学生观察三根铁丝右端用凡士林粘着的三根火柴棒 ,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个实验装置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水、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铁丝是热的良导体。但是若按该实验插图的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成功率低 ,所需时间长。这是因为加热位置距离右端的火柴棒太远 ,只凭酒精灯的火力要加热到铁丝右端发热 ,需要很长时间 ,…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沪教版上册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中,“观察与思考”(课本第6页)含硫火柴燃烧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①操作不是很方便,点燃火柴后两个烧杯要紧扣在一起并及时振荡,才会看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现象。②需要燃烧多根火柴,才会看到有较明显的现象。火柴燃烧时生成的  相似文献   

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实验现象的观察,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本文例谈了时间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影响。(1)时间,影响实验现象的产生化学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提出问题: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实验操作:点燃蜡烛,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其两端变黑,从而得出外焰温度最高的结论。如果时间短于1s,火柴梗上…  相似文献   

11.
铝热反应实验的改进秦正龙(徐州师范学院化学系221009)高级中学化学第二册第20页,安排了铝热反应演示实验.用镁条和氨酸钾作铝热反应的发火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镁条不能直接用火柴点燃,点燃时镁光刺眼,不利于学生观察;其次,实验前必须将铝粉、氯化铁炒...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中,测定空气不是单纯气体的实验装置,是在透明水槽中盛上水,然后在水面上浮上一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钟罩或是用无底广口瓶加橡皮塞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水液面在钟罩内上升约五分之一。从而证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约占五分之一。然后用点燃的蜡烛进行燃烧实验,从而证明空气中只有氧气是助燃的。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发现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钟罩本身是罩在水中,学生有一种不信任感;二是燃烧后液面上升,因玻璃与水都是无色透明的,不便于学生观察。因此,我们对此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划分成五等分的集气瓶上,装上打有双孔的橡皮塞。一个孔穿过一根带钩的铁丝或是燃烧匙,另一个孔插入一根“厂”形玻璃管,并接上一根橡皮管伸入盛有红色液体的烧怀中,如图。实验时,拿起橡皮塞并点燃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物理课本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中 ,有二个演示实验 ,笔者认为在用材和方法上需要改进。一、气体被压缩时内能增加 (见图 1)多次实验结果证明 ,能保证此实验一次成功 ,并安全可靠的材料是“硝化棉”。它的燃点比普通棉和火柴头都低 ,不需用很猛的压力就能点燃。硝化棉的制取很简单 ,方法是用一块医用棉在硝酸中浸透取出 ,然后用清水冲去硝酸 ,凉干后即可。注意 !不要在阳光下晒干 ,要放在阴凉处风干。实验时用量以火柴头大小为宜。二、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见图 2 )做此实验时 ,在瓶内放入酒精代替乙醚 ,效果也很明显。用乙醚的缺点一…  相似文献   

15.
1 仪器装置图图 12 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 :本教具是将少许易燃易挥发性液体涂在小筒内壁 ,加盖密封 ,让其自然挥发产生蒸气 ,并与筒内空气混合 ,再用高压微型电子点火使之爆炸。达到声响宏大清脆 ,但不惊人 ,不干扰教学秩序。其次 ,爆炸的同时 ,产生的废气能自动排出 ,空气重新进入筒内 ,故可反复控制爆炸 ,一医用棉签所沾取的液体可操作 5~6次之多。使抽象的化学爆炸原理有声有色、直观有趣、安全可靠。(2 )用途 :化学教学中演示爆炸原理。传统实验中无蒸气爆炸的演示实验 ,因此它填补了该实验的空白。3 制作材料硬塑料管、微型压电…  相似文献   

16.
玻璃棒能点燃冰块。我们不用火柴和打火机,只要用玻璃棒轻轻一点,冰块就立刻燃烧起来,而且经久不熄。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先在一个小碟子里,放上1~2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把它研成粉末,然后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蘸有这种混合物的玻璃棒,就是一只看不见的小火把,它可以点燃酒精灯,也可以点燃冰块。不过,在冰块上要事先放上一小块电石。  相似文献   

17.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8.
高一化学 (人教社 )《碱金属》一章中 ,在作焰色反应的分组实验时 ,教材上要求用铂丝蘸取金属的盐或盐溶液来作焰色反应。在具体操作时存在以下问题 :①铂丝价格昂贵 ,造成实验的成本很高 ,若有丢失或损坏 ,补充较困难 ;②铂丝前面是直头 ,蘸取的溶液或固体粉末不多 ,实验时现象并不十分明显。因此 ,我在做该实验时采用了以下的自制教具 ,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 :①取一根长约 2 0cm ,直径约 0 5cm的玻璃棒 ;②取一台酒精喷灯 ,将其点燃 ;③将玻璃棒一端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灼烧 ,直到其截面发红变软 ,同时将一根回形针一端弄直 ,烧红后…  相似文献   

19.
1仪器装置图(图1)图12仪器特点及用途本教具相当于透明炉灶,材料易得,构造简单,制作方便,便于操作。蜡烛点燃时,烟从进气孔被吸进,罩口上方的纸蛇转动(图1);蜡烛熄灭时,则线香的烟不进入钟罩,纸蛇不转动(图2)。说明因上下温度差使空气流动,促使纸蛇转动。借助此教具演示空气流动,直观、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深刻。图23制作材料及方法①在钟罩下端的壁上钻一个直径约1cm小孔(用玻璃店的玻璃钻头钻孔);②用质轻、柔软的薄纸剪一条纸蛇,在蛇头上穿扣细线;③蜡烛;④线香;⑤玻璃板。4使用方法及效果①将玻璃板平放在桌面上;②点燃蜡烛放在玻…  相似文献   

20.
一、反冲运动 讲反冲运动时如能现场制作几枚火箭并点火发射将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实验材料只需一盒火柴和少量包装纸烟的铝箔纸。将除去白纸的铝箔裁成4厘米长、2厘米宽的长条备用。 小火箭可在课堂上现场制作:用铝箔使劲地卷在火柴杆头上,特别注意将火柴头卷紧密。再用剪刀在火柴头外1毫米处剪去多余铝箔,并用缝衣针在火柴头正中位置轻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