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布莱希特在戏剧上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了"叙述体戏剧",旗帜鲜明地与此前延续了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性戏剧"传统相对抗,而"间离说"则是其戏剧理论的核心范畴。文章通过对"间离说"的分析,以期深化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何三凤 《考试周刊》2010,(33):33-35
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在李渔的理论论述和实践中早已有所体现。从观众、演员、剧作者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戏剧理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中西戏剧理论发展、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让观众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观察式的观看态度去欣赏演出,而不是被传统戏剧的移情效果所感染而失去自我.他运用“间离效果”启发观众去思考,从而使观众拥有改变世界的意识.叙事剧的产生是艺术与时代的召唤,是戏剧发展史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徐永明  杨扬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2-73,77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形成及其戏剧创作均有较大影响。他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营养,创立了"史诗叙事戏剧理论"和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表、导演方法。以剧作《四川好人》为例,对以上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布莱希特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有益成分,完善和发展了他的"叙述派"戏剧理论。同时,他的戏剧理论也对中国戏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给中国戏剧的发展输入了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布莱希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建构了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戏剧符号学美学研究。其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初步引介、深入探讨和反思研究等多个阶段,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艺本体论热”“结构符号研究热”等理论思潮,极大促进了中国戏剧界的形式理论创新及其创作,并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批判资源。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萨特历史意识的产生与文体风格转变的关系,萨特强烈的历史意识,在他的处境小说向处境剧的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具意识形态观念的文体——戏剧文学,成为萨特文学生涯后期常用的文体样式,它是意识形态叙事合乎逻辑的发展,"处境剧"(The Theatre of Situations)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叙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他的戏剧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还直接渗透到他的表演实践中。布莱希特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给中国戏剧革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宁 《文教资料》2013,(3):24-25
姿态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表现出布莱希特戏剧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游移。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姿态的溯源,探究姿态在布莱希特戏剧中的运作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话剧所受的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中,布莱希特和萨特的"理性戏剧"被误读,布莱希特体系及其史诗剧、教育剧理论原有的片面性被推到极端,使理性与情感相分裂,从而将被歪曲了的"间离"说与同系伪造的"游戏"说相结合,这被世纪之交的中国式"先锋戏剧"利用来为其"游戏文学"的形式主义智力操作提供理论根据.戏剧"仪式性"也被不适当地运用,成为概念图解的新型装饰.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是我们陕西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他是碗碗腔皮影戏的"祖师爷",一生共写有碗碗腔皮影戏《春秋配》等8部,外加两部折子戏,统称"十大本"。他的剧作"十大本"有着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对于碗碗腔皮影戏来说,"救活了一个剧种",至少是振兴了一个剧种。李芳桂是清代继洪昇、孔尚任之后的一位杰出的碗碗腔皮影戏剧作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应享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流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 ,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 ,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叙事是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叙事的动人处在于细节。细节就是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就是那些留在记忆"筛子"中最闪光的"珍珠",即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样东西,一两句话等等。重视细节描写是叙事作文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作者走向成熟的表现。这堂课我们就以亲情描写片断为例来学习让细节动人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朱良 《高教论坛》2003,(3):169-172,175
从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这一视角,分析了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创作上的东方渊源和特色,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构建布莱希特史诗剧戏剧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眼光独特,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在其具体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和传统的形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文艺改革措施,尤为体现在其戏剧创作当中。本文着重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理论特征及其戏剧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变化来梳理布莱希特的基本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9.
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自发表以来曾获多种奖项,是当代壮剧的经典剧目。该剧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少数民族传统题材的大胆开掘,二是对少数民族戏剧传统叙事架构和肌理的创新。文章借用叙事学的理论和视角,从虚实交叠的叙事手法、内外交互的叙事视角、跌宕起伏的叙事情境、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在故事讲述、人物塑造、情节冲突、民俗展示等方面,分析《瓦氏夫人》的叙事策略,探讨由此所产生的审美特性和舞台效果,为提高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的文学性、戏剧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论现代艺术和艺术家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工业艺术的和现代艺术家是本雅明关心和探讨的中心,他以特有的方式对艺术及艺术家提出了或独的看法:一、震惊体验和波德莱尔的抒情性;二、间离现实的叙事剧和布莱希特;三、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机械复制艺术;四、诗人、作家在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