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教学观点与教材体系的突破人地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地理学是以地域性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和描述为对象,以人地关系作为中心内容。然而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在研究人类历史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内部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地关系的的基本内涵。地理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观念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内涵及其在教材中的主线地位可以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和分析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地球历史上生物与环境的耦合演进;分析了人地关系的演化,得出人地关系相耦合而演进的结论;说明人类应协调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时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现代人地关系正处于激烈时抗状态,协调人地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想“文化景观与环境”是对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具体探究,对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有重要意义。本课教学采取案例分析法,以加强学生对二者关系的深刻认识。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提供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亲历的旅游活动、关注的社会环境,以及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深入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看待事物,让学生懂得在文化景观的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思考促进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人文…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客观实体而展开讨论,已具有地理哲学意义.关于人地关系论曾形成几种全球性流派.自然界不可知论主张自然界法估无边,人类无法认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极其渺小.西方的神学家们,强司自然应力无比,自然神秘莫测,给自然界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法国学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沟通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对人地关系的分析研究 ,应该说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而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则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洪堡、李特尔创立的因果关系论 ,旨在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 ,试图在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多方面分析比较中 ,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性。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地理教学 ,都很注重“人地相关”的因果关系分析。例如 :192 5年我国出版的《人生地理》教科书 ,在“导言”中即明确指出 …  相似文献   

9.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有“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等等。其中“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关系。不论是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时刻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就是对这种客观关系的主观反  相似文献   

10.
“生物与地理环境”这一节对于全章来说是一个基础,学好这一节对于学生认识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而认识人类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理解“人地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National ident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ideology that affects human behaviours. Yet, the issue of whether it influences history teachers'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or teaching practice is overlooked most of the time. With regime change in Taiwan, history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are no longer dominated by a China-centred narrative; more Taiwanese history is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Taiwanese are split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f and how teachers vary in their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instruc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ssue b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ies, their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national identities significantly relate to their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ions about history, but bear no relationship to their teaching approaches. Pro-independence teachers have significantly more knowledge in both Taiwanese and Chinese histories and have better conce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history, but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choose to provide students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a course with many teaching emphasis. Cultur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m. It is possible tocultivate humanism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cultural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fostering humanism i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have a correct cognition about themselves,about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gained,about history.They are supposed toset up a correct value syste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society, between hu-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分散、零碎,逻辑顺序不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教学体系把分散在五章的内容集中到第二章开展教学,是教材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展开,是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结合的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教学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是"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由和谐到冲突,再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人与自然人和谐走向冲突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走向未来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文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跋涉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走进了科技高度发达、征服自然的能力巨大的21世纪,那么在新的世纪里,人类能否像征服自然一样扬弃自身的非人因素而使人间美好起来,关键在乎灵魂工程的成败,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重任的文学艺术家和教师,首要的是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谨慎选材立意,慎立教鞭的指向与力度,创设一个培育高尚心灵的文化环境,来康健世人心灵,净化美化人间。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友会是由校友组成的一种非营利性社团,虽形式上可登记为独立法人实体,但无法脱离大学而独立运营,本质上属于大学内部的职能机构。为让大学获得校友资源的支持,校友会须通过积极的行动,将基于事实层面的学缘关系建构成蕴含社会资本的校友网络。校友会的功能定位与机构建设,可遵循“需求—功能—结构”范式,以满足校友需求为导向,确定校友会主要功能并设置对应的执行机构,通过有针对性的满足校友需求的持续性互动参与,在校友网络中建立起互惠和互信的承诺和期望,让校友网络中的校友资源成为大学可获得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0.
A problem masked     
While Ester Aflalo’s conclusions for teach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seem uncontentious her analysis of degree of religio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mong Palestinian Muslim and Jewish Israelis fails to take into account complex affiliations to religion such as history, the nature of identity and resistance to political oppression. My response is that the focus on religion and science, while important, can obscure subt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ldview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alysis of this latter relationship may be more fruitful in supporting transformative science te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