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程国富的《汉字文化含蓄性表达的两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失误:讨论拆字时夹杂着并字、减笔的例证,讨论并字时夹杂着拆字、增笔的例证;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作者没有弄清拆字、并字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浅析——从“羊大为美”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许多和其他民族文字不同的特点,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音韵和谐、声调平仄、谐音双关、多音字词运用、锤炼用字、拆字、合字、拆合字共用等修辞方法就是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一部运用汉字修辞方式很有特色的古典名著,它运用了拆字、并字、增笔、联边、借形等五种汉字修辞方式;《三国演义》中的汉字修辞具有鲜明的特点:所使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比其他古典名著更为丰富,具有含蓄、形象具体、强调突出等多样化的修辞效果,还有塑造人物性格,艺术地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4.
字谜中的拆字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字谜中的拆字可分为两大类四小类:直接拆字和间接拆字;直接拆字又可分为直接拆成汉字的拆字和直接拆成笔画的拆字;间接拆字可分为运用比喻构成的拆字和运用描绘构成的拆字。四小类拆字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字谜中拆字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含蓄曲折,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5.
拆字是一种最古老的汉字修辞方式。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把拆字这个修辞格的范围廓清,认为拆字具有不同一般汉字修辞的特征:即具有“作者离,读者合”的形式特征。只有那些为了修辞的目的,体现了“作者离,读者合”这一形式特征的汉字修辞事实,才是拆字。  相似文献   

6.
楹联是应汉字外形的齐整和内在的节奏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楹联中运用汉字的修辞,包含了符合汉字六书和脱离六书的汉字字形修辞,详细分析了楹联中拆字、并字、损形、增形、联边等常见的修辞手段,并总结了字形修辞在楹联中的主要功用。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20,(4):66-69
从不同角度对字谜歌谣中借助比喻的拆字之特征进行探讨,发现这种修辞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既有比喻的特征,又有拆字的特征,本质上仍是拆字;比喻的本体是从谜底汉字中拆分出来的部件;作为本体的部件可以是偏旁、笔画,也可以是笔画的一部分;从谜底汉字中拆分出来的部件,可以是一个或几个部件用比喻,也可以全部部件都用比喻;一般是从肯定方面设喻,不能从否定方面设喻;其中的比喻,一般都是借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用明喻。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汉字修辞中的拆字修辞,显示出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论减笔     
减笔是一种汉字修辞格 ,它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有意减少一些汉字的笔画来表意 ;从不同的角度看 ,减笔可分为直接减笔和间接减笔 ,成字的减笔和不成字的减笔 ;减笔的构成条件是 :被减损的汉字 +表示减损意义的汉字+将要减损的部件 ;运用减笔的心理基础是围绕被减损的汉字来展开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10.
钟琼 《文教资料》2014,(14):24-25
本文从谐音双关,“拆字”,关于“物”和“字”的谜语,以及对联的技巧和魅力着手,从中发现和讨论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1.
权、量秦诏文字笔画方折的原因,传统解释是"难以刻画",未免流于表面化。从出土秦文字资料考察,可知秦文字为了方便书写,不断地"简损化"和"方折化",结果:大篆屈曲的笔画演变成了秦小篆方折的笔画。所以,秦小篆笔画方折,是秦文字自身演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该文审视了关于汉字性质的传统理论,证明了凡文字都表音,无所谓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就汉字同语言的关系而言,汉字是每个字符所表音节只能专门用在某个或某些词中的专音节文字;就字符本身的构成而言,汉字是把各种形体部件拼在一起组成整字的拼形文字.植根于汉字上述根本性质因而能够被称为汉字特点的仅仅是“字数多”与“平面型”两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同音同形词与词典条目的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源于多义词的同音同形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的分立条目,有的合为一个词条,没做统一的处理,词典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已为学术界认定的同音同形词作出分立条目的处理。全面整理同音同形词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症结在如何区分多义词与同音同形词,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有利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比较区分。解决好词典中同音同形词的条目安排问题,对促进《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字形体具有组合性的特征,它可以由最基本的笔画组合成为独体的汉字,也可以由独体的汉字再组合为合体的汉字,因此,将汉字进行结构拆分,可以达到一些特殊的表达目的。汉字形体还具有方块体的特征,可以把它们排列得整齐划一,也可以故意安排得错落有致,在错落之间体现情趣。最后,汉字还具有整体性特征,有时可以忽略它局部的一笔一画以达到避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当前小学生错别字中同音混淆占有极大比重。在小学同音字识字教学中采取正面引导,充分利用图画、演示、歌谣、想象、故事、比较、练习等多重区别,多样复现,把易混淆的同音字区别的关键落到字形字义的结合点上,对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We explored the effect of stroke removal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on eye movements during reading to examine the role of stroke encoding in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Experimental sentences were comprised of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strokes removed (15, 30, and 50%),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trokes removed (beginning, ending, and strokes that ensure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haracter was retained). Reading times, number of fixations and regression measures all showed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15% of strokes removed were as easy to read as Chinese characters without any strokes removed. However, when 30%, or more of a character’s strokes were removed, reading characters with their configuration retained was easiest, characters with ending strokes removed were more difficult, whilst characters with beginning strokes removed were most difficult to read. Th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not all strokes within a character have equal status during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and a flexible stroke encoding system must underlie successful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during Chinese reading.  相似文献   

17.
汉字改革是一项复杂持久的系统工程,牵扯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纵观新中国的相关系列运动,60年的艰辛历程相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激进、沉寂、质疑、茫然、反思、重构。运用史论结合法,借助丰富的原始材料,依据大量的语言事实,系统梳理汉字改革史,重现其苦痛纠结的迂曲历程,发掘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针对其间涉及的改革方向、简化字、同音词、中文信息处理等问题,进行客观的学理分析,为今后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汉字基础教学与对外教学等众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化解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难"的问题,应对笔画重新分类。按笔画笔向折转与否,可将笔画"三分"为横、竖、撇、捺、点、提六个基本笔画,折、钩、弯三个特殊笔画和多个复合笔画;基本笔画可再"三分"为点画、线画和半线画;特殊笔画"折"使线画、半线画折转成直角,"钩"转成钝角,"弯"转成圆弧。占笔画多数的复合笔画都是基本笔画折、钩、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简化是汉字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向.汉字简化起初着力于形体的演变,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楷书其形体是越来越适合于人们的书写.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形体相对稳定,于是人们便从形体本身的笔画省减,另辟简化的蹊径.解放后,我国政府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工作,第二次汉字简化由于出台仓促,缺乏社会基础,在试行十年之后被废止,但不等于汉字的形体就此定型不变,它还必将朝着既要摆脱繁难,又要传承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