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心雕龙》中存在大量文体命题。刘勰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文体进行释义,既有声训,也有义训,以"义训"为多。刘勰依据"义训"释义的特点,从文体实用角度出发,为文体"释名以章义",体现了刘勰"据用索义"的文学思想。这种义训释义文体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尚实重义"的传统,更为后世的文体定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中国传统的释义方法之一。时至今日,声训在词语的考证和训释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声训的定义、发展史、依据、材料、方式、作用以及局限性等方面都是声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声训上述各方面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希望能对声训这一训诂学方法有一个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和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求语源的声训不宜引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往往将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等同起来,或者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式,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法,也有的学者甚至把声训与因声求义等同起来。其实,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在训诂实践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声训是训诂方式,因声求义则是训诂方法,不宜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亦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5.
在训诂学中对训诂的条例分为三种,分别是形训,声训,义训。它们对于分析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训诂的条例中的形训可谓以形说义,声训可谓因声求义,义训可谓连类明义,这三种训诂条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汉字的含义的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17,(1):67-70
理论上,声训的训释词是被释词的源词,所以不能互训,否则就倒流为源了。实际上,直接推求语源的声训确实不当互训;如果被释词和训释词都可以离析共同的"义类"和相对应的"事类",则可以以"义类"为枢纽而互训。  相似文献   

8.
声训浅析     
郭杰 《现代语文》2007,(6):20-21
一、声训的定义周大璞在其《训诂学初稿》中指出:"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谈,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①  相似文献   

9.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右文说"理论自出现之初便一直是训诂学界的关注热点,它是对早期不合理声训的修正,是以汉字的形体为关注点进行释义的理论,启发了后世训诂学者对因声求义的重视。但若是过于拘泥形体从而丢失声音这一客观线索,便会走入弃字音而重字形的流弊。从"右文"产生原因、发展及价值三方面来讨论"右文"之利弊,力求以客观视角看待"右文说"。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字学中,训释字义主要有"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方式。这三种释义方法,亦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汉字教学。本文以对外汉字教学中《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的汉字教学为例,拟从形近、音近和义近三个角度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声训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训诂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因声求义",它对音义关系的探索属于语言学的范围。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视角看声训,声训与普通语言学思想具有契合点,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谬误。声训和传统训诂学的科学方法值得当代借鉴和发展,而其中的谬误则需要改正,这就要求声训乃至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领域的词汇学、语义学接轨。  相似文献   

15.
《埤雅》是宋代名的训诂学作,它详尽地探索了声训方法中最高深莫测的“声旁训义”的释义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有声即有义”的声训体系。为宋代人的小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这是前人创造的科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因声求义来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中出现的联绵字,古文里的某些实词,文言虚字的教学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吸收、利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这本文学理论专书,从对实际作品的批评,文学历史的梳理,到文学理论的建构上,都不只是在泛论文学的问题,而是将其对文学的问题视域,聚焦在"文体"的批评,以解決六朝文体解散之患,进而建立理想文体典范。我们预设刘勰这部书,是一本带有"文学史"性质的"论述型建构"专书,因此刘勰是站在"总体性"与"变动性"的"辩证"文学史观。这样的文学史观:一方面回应当代颓靡文风,另一方面建立其"文体通变"史观的通则。准此,本文将从"文体通变观"的诠释视角,探讨刘勰所规创出来且具有"辩证性"的文体通变史观的通则性:一是,"还宗经诰"的理想性;二是,"类体因革"的通贯性;三是,"质文崇替"的更代性,提供给有心重构或书写者,另一种文学历史的诠释思考观点。  相似文献   

18.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治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声训就是所谓“因声求义”,即是通过寻求词语的语音联系来探求和解释词义。声训的理论前提是“音近义遗”,但是音近义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种音近义通的原则是不是适合于语言的整个范围呢?因此,本文试…  相似文献   

19.
郑玄<毛诗笺>是汉代以来随文释义的典范之作,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也较完备.本文在较全面整理其训诂材料的基础上,欲图通过对其所有因声求义例的归类分析,揭明其著的训诂条例和训释特色.  相似文献   

20.
李金秋 《文教资料》2013,(14):19-20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由此产生了三种传统的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孙雍长先生以清代学者王念孙先生的观点为立论根据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声求义"的方法又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声音是依附于形体的。所以孙先生的这一观点过于绝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