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徐佳 《考试周刊》2010,(15):36-36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视为“消极”的代名词。“无为”源于“道”.是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产物,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本文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揭示其“无为”实则“无不为”的人生法则.并探讨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窦豆 《中文自修》2010,(3):52-52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2500年来,《道德经》无为的思想影响巨大,它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卓尔不群的智慧闪耀辩证的光芒。《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其实老子的无为,只在强调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去人为地干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又进一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悖论,其实不然。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则遵循自然规律,又无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因此西汉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才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傅佩荣说: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5.
老子"无为"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特意的超脱思想以及哲学伦理态度对于解决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着力探讨通过研究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观点来丰富与拓展当今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哲人和思想家,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思想家之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而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本文由"道"体到"德"用,从道的含义、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刚柔相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8.
道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很广泛的一个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理念及自然无为的态度,使人们进一步领会"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道”、“自然”,“无为”这一老子思想体系出发,认定“小国寡民”是老子无为观念的具体展现,即为“小国之有,寡民之欲”。并从这一理解与《老子》全书思想的一致性,以及这一理解因“道”的规律(反)而合于老子的大国观这两方面,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地探讨与论定。  相似文献   

10.
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之"无为"的社会治理方式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智慧,其根本在于实现社会教化:一方面,"无为"之道要求为政之人循自然之道教化万民,维持其自然之性,保持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无为"之所以"无不为",乃是为政之人以其表率作用实现教化。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启发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避免"追求显绩"的急功近利心态,具有"兼容并包"的呵护个性雅量,具备"辅助万物"的顺应自然智慧,练就"以己为教"的化民成俗境界。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13.
丘处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观,把"无为"和"有为"看作道的一体两用。他认为"有为无为一而已"、"虽有为而常无为",主张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存无为行有为",并以此为指导,把宗教修炼和涉世功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超越的宗教精神实现了普世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宇宙、人生、政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灵魂。它强调人们做人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都能处于和谐统一状态。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应遵循的总规律,道具有自身的规律,同时又时刻掌控着宇宙万物的兴衰,"道法自然"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立论基础。"无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同样可以用于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思想所主张或提倡的"道",尤其是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在管理哲学思想领域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主线,结合老子的辩证哲理,引申出"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处下谦退"等一系列管理哲学思想,构成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管理哲学思想体系,用它来和现代管理对照,探索它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五千言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硬行强为,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17.
尹海清 《文教资料》2011,(29):93-94
综观老子《道德经》,可以看出其人生观蕴含着丰富的处世智慧。具体表现有:无为而为、和光同尘、贵柔守弱、谦下不先、不争之争等。本文就其“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作简单探讨。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独特的人生进取观。  相似文献   

18.
孔、老"无为"思想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最早提出“无为“思想,孔子也有他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包括“法自然“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孔子的“无为“思想包括“恭已“、“德政“、“礼治“三个方面的内容.孔、老“无为“思想的内涵具有本质的不同:实现“无为“的过程不同、政治理想不同、价值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19.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有人片面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极颓废、逃避人世的,而没有看到他关注社会纷争、关怀人民幸福安宁的积极入世思想。误解的标准主要在于老子是否积极关注社会人事,"自然无为"是否就是无所事事之意。从这两个角度入手,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老子思想真正含义,驳斥误区,证明《老子》是一门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的政治哲学,具有很强入世精神和人世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