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田沁鑫成功地将其搬上了话剧舞台,自2010年首演以来,备受关注。话剧《四世同堂》在人物语言上继承和保留了老舍原著小说中的语言风格,通过"儿化音"和老北京方言土语的运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京味儿"特色。同时,在"京味儿"语言的背后也蕴含了鲜明地域性和强烈时代性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和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2.
老舍早期的创作生活经历与中西方文化有诸多关联:老舍创作中的基本思想,是剖析和批判"国民性"缺陷,并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他善于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特别是英国的狄更斯、康拉德等作家的有益营养,并把它们融汇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他以其对北京世态风俗的生动刻画,创造独树一帜的"京味儿"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其语言带着老舍的浓郁的"京味儿",极具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试图从其人物、环境以及语言风格,来窥探作品中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老舍笔下的《茶馆》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深蕴着北京特有的文化特征,"京味儿"十足,体现了老舍对文学的高品位追求。同时从作品中我们也能充分地感受到老舍对祖国的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的深厚的爱,作品中处处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5.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其语言带着老舍的浓郁的“京味儿”,极具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试图从其人物、环境以及语言风格,来窥探作品中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们今天一向津津乐道的"京味儿"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说其"片面",就是因为老舍所表征的那种"平民性"几乎全盘遮蔽了"京味儿"文化理应同时拥有的"贵族性".此外,随着全球化时代趋同力量的渗透,"京味儿"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现实在场必将濒临终结的命运,所有那些试图突破"京味儿"的时限而将其永恒化的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变味儿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老舍作品大多用北京方言写作,以渗透着浓郁的京味儿著称。该文试从建国前后老舍写作语言中京味儿浓淡变化入手,探讨作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对其写作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阐述老舍文学“京味儿”的特色、源流,主要从其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地理环境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俗表现、民俗语言的运用及对北京人心理展示五个因素中寻找“京味儿”,分析其“京味儿”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部伟大作品的震撼力,大多在于它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十足北京味,这一点众所周知,其北京语言艺术无疑给当时的文坛刮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老舍这位30年代成名的作家所使用的语言,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所写的现代白话文(一般文章)的语言,竟如此相似,对于语言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前瞻性。同时,老舍语言浓厚的“京味儿”又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一、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口语、俗语来表现北京的风土人情这种在当时看来是地域性的东西,在现在看来,早已普遍开来。他的这种北京风格具体到《骆驼祥子》中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四个方面体现了"京味儿"文化对北京话的影响:简约而极具开放性,又颇负"闲懒、悠然"特色的语音系统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包容与开放;专有名词、熟语等词汇记载了"京味儿"文化的变迁;北京土话与现代北京话的语法差异体现了"京味儿"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民族思维。  相似文献   

11.
老舍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风格与他那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铸就的独特的性格为人有关。试图从独特的成长经历奠定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基调、浓厚的恋京情结造就了老舍小说鲜明的"京味儿"特征、末世旗人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老舍小说浓烈的满族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教情结提升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老舍小说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将多种文化——满汉文化、"五四"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融于一身。多种文化的碰撞,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决定了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始终以"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从文化视角审视,老舍构建了一个几乎包罗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个方面的"市民世界"。在这个"市民世界"中,旧北京"老字号"的商人是形形色色人物中的一类。老舍透过"老字号"、"老字号"的商人,呈现出特有的传统商业文化:悠闲而又诚信。同时,也展现了传统商业文化面对外来冲击的无奈与悲哀。  相似文献   

13.
地域文化与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中,创作量大并受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作家当首推老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戏剧,还是散文,都普遍地浸透着北京文化特质,老舍堪称京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言人。研究老舍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窥见老舍的地域心理特征。文章试图从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北京话、北京人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的北京情结。  相似文献   

14.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的"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京味派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浓烈的平民化色彩,更在于其通过口语化的幽默语言来表现的一种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北京文化。作为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以其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俗、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京味派小说概述、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和小说中的"京味"与"京味"中的小说三个方面展开对京味派小说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老舍小说:穿透文化的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围绕着对文化的思考。他笔下所汇聚的种种弊端与陋习,也正是文化的具体表现。老舍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根治的切迫性;他期待涅槃。将老舍仅仅理解为北京风俗画的描摹者,显然还没有展示出老舍的独到而深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的力作之一,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使老舍在选取全知视角的同时,通过对中国民间说书技艺和西方叙事技巧的吸收运用,完成了视角在人物外部和内心的双向流动。这种视角的跳跃实际上为语言的使用和人物的刻画提供了便利,老舍在视角流动切换中对叙述和人物语言的京味儿语言进行糅合处理,以人带事,从而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纷繁复杂的事件和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并从中显示出老舍在抗战时期对文化和社会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着力刻画北京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北京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断魂枪》是老舍颇具代表性的名篇,是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前景的预言,同时对其采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唯美态度,无奈与惋惜的苍凉之情浸染于字里行间。名物词的涵义揭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预言,文学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以语音、文字为其能指载体构成两个符号学系统在三度空间中交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