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周初封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度为前提,按照“亲内远外”、“扶同(姓)抑异”的原则,封建姬姓兄弟子侄于内线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地区,“以蕃屏周”;封建异姓诸侯于外线,使其垦拓新土、扩展疆域,消除可能对周王室构成的威胁。齐太公因此被远封营丘,艰难立国,他对王室的封建原则不满,故而在“三监之乱”时不予配合,引起了成王、周公的警觉,在平叛后徙鲁于商奄故地,主要的政治目的在于偪齐。  相似文献   

2.
《青蝇》是卫武公刺周幽王听信谗言而伤贤害忠之诗,描写了骊山之难、宗周覆灭的亡国之家,表现了一位肱股老臣对天王宜臼的耿耿忠心,寄寓了一位周王室执政卿士期望周平王以史为鉴。中兴祖业的政治热情,其当作于卫武公率兵救周、“二王并立”之初,即周平王元年(前771年)顷。  相似文献   

3.
<正> 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因以先祖古公亶父所居周地为采邑,故被称为周公。他是周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武王推翻商纣王。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权七年之久,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懈努力与卓著贡献。他曾制礼作乐,是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礼教的创始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又多才多艺,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4.
青水 《学子》2003,(2):53-53
讲到“吐哺”,就不得不说“吐哺握发”,“周公吐哺”的故事。哺,指口中所含(吃)的食物,发则指头发。周公就是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幼子,周武王的弟弟。相传武王伐纣后不久病死,当时武王儿子尚幼,所以将国事托付于弟姬旦,希望弟弟能辅佐自己的儿子,平定天下,稳坐江山。周公果不负重望,礼贤下士,招纳天下人才,使周朝得以相传八百年。“吐哺握发”和“周公吐哺”讲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事情。据说,周公当年洗发和用餐时都有贤士来  相似文献   

5.
①钻龟、祝著:古代的两种迷信活动,钻龟甲看其裂纹以卜凶吉,占著草以卜祸福。②“试玉”甸:《淮南子·傲真训》记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③周公:周武王弟姬旦。武王死,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其弟管、蔡、霍等造谣说周公要篡位,周公避于鲁,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还周公..管、蔡惧而叛乱,成王命周公出征平定。④“王莽”句: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伪装谦恭,收买人心,后篡汉自立。  相似文献   

6.
诗《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毛诗传》解“太祖”为“太庙”,即“言王命南仲于太祖”,“谓于太祖之庙命南仲也”.《孔疏》从其说,并进一步解释为:“南仲卿士,文在太祖之上,是先为卿士,今命以为大将;太师皇父在太祖之下,则于太祖之庙始命以为太师,其实皆在太祖之庙并命之,故太祖之文处其中也.”《郑笺》解释“太祖”  相似文献   

7.
周代应国在今天平顶山地区,今天所见传世和新出土的应国有铭青铜器达78件之多,为我们研究应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周武王时曾在商代应国设监国一职,称为应监;成王时灭掉商之应国而在其故地设姬姓应国。故城在今天沙河与彭水交汇处的沙河北岸,即今天平顶山市梁庄之南、白龟山水库以西地区。应国在西周中期以前颇受周王室重视,应侯曾为周王室卿士。它在春秋中期亡于楚。  相似文献   

8.
儒人是从古代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殷未周初,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西周王官,应是最早的儒人。他们产生于中国早期的宗教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从宗教事务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正式儒人。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最早以宗教形式出现。周公姬旦最先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的思想,提出“仁学”、“仁政”,比孔子早500多年。被称为儒学先圣的孔子其实只是中国儒学的继承者、光大者。所以会出现历史误解,一是《古文尚书》作伪,二是孔裔夸大祖功,三是《史记》误引。同时,历代统治者政治斗争需要,把孔子抬到至尊先圣地位。  相似文献   

9.
晋候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相似文献   

10.
西周时期,我国早期国家进入了成熟阶段。周王室自建国后就通过“新封”与“褒封”等形式封建诸候以拱卫疆土,设置卿事察、太史察来完善官僚制度,采取旨在巩固王室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等措施加强对辖区的管理。这些政治制度的推行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5题。桐叶封弟辩柳宗元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相似文献   

12.
以典入诗 ,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用典 ,或精心雕琢 ,或想像奇妙 ,或委婉曲折 ,或寄寓深远 ,其手法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明用典故 ,化虚为实。一般在阐述事理的诗作中 ,诗人往往直截了当地引用典故来论证事理 ,直抒己见 ,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 (其三 )》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诗人选取周公与王莽这两个典故 ,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一个道理 :对人要全面认识 ,就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不能只凭一时一事下结论。周公姬旦辅佐成王时 ,有人曾诬蔑他有篡权之心 ,但…  相似文献   

13.
周公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制礼作乐,是我国传统礼教的创始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他又多才多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周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说周公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首先因为周公写作了《诗经》里最初始的诗篇。“《雅》、《颂》之作,实皆在成平之世”“’。《大雅·文平》是周人自叙开国史诗之一,无疑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周文干处歧,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下,散宜生日:‘段可伐也’,文王弗讲、周公旦乃作诗曰:“文正在上,放昭于天。周虽旧邦…  相似文献   

14.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諫曰:“號,虞之表也。號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啓,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共虞、號之謂也”宫之奇力劝虞公拒绝晋国假道伐虢的要求,理由是“虢亡,虞必从之”。这句話很重要,是全篇立論的基础。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號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况以國乎?”  相似文献   

15.
正《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周公,何许人?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托孤王叔,摄政王事。四年,管、蔡、盘庚率东夷而谋反。周公受成王命,兴师东伐。管、蔡流言于成王,说周公早晚是小王的祸害云云。周成王人小心  相似文献   

16.
雅乐是主流音乐的代名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就有之,特别是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形成一个初步的系统,体现中和之道,为历代儒家所尊奉。虽然朝代更迭会给雅乐造成破坏,但是新政权确立之后,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统治集团的重要任务,所以雅乐建设历汉唐宋元明而不衰。本文的给出,乃期待有识之士的提倡、音乐家与词作家的组合创作,推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雅乐。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以尚文来概括周的礼文化,这一尚文的礼文化通过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来,并借由周公制作五经而得以保存。尽管周公制礼作乐与初创五经的历史记载并不可全信,但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还是初创五经,都体现了周文化的尚文精神,这一文化精神是通过周公以“德”为核心观念,由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两大内容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二”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是司马迁有意模仿孔子著《春秋》,“据鲁亲周”之义例而将周王室与鲁国单独列出,不在“十二”诸侯之数。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春秋》定公四年左氏传文云,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以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  相似文献   

20.
上完《离骚(节选)》后,有敏而好学的弟子对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的称谓提出了质疑,认为屈原没有“天下”的概念,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楚王愚忠而自蹈死地,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况且楚国早受封于周王室,就算爱国也该以忠于周王室为标志,并列举出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讥讽孟子的诗“其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为据。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兹就此稍辨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