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卫·芬奇的电影《七宗罪》给了我们一个对人的生存状态和道德前景的丰富的联想空间。那"七宗罪"分开来讲,每条都不能算是死罪,但它们的确仿佛镶嵌在人性中那样,挥脱不去,即如上帝与撒旦的博弈,胜只是败的另一面。 买书不看,据我最保守的估计,是半数买书人屡屡在不经意间隐隐作痛的困境。有哪个人敢说"我买的每一本书都从头至尾看过"呢?细细看来,那"七宗罪"就正是买书不看者已犯下和将犯下的罪行。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爱乐之城》席卷奥斯卡,歌舞电影再次成功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部一言不合就跳舞的电影,不仅赚足了眼泪、好评和票房,也让高司令和石头姐在山顶停车场上的"夕阳之舞"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忘记的场景。闭上眼,我们还能嗅到舞蹈中蔓延在两人身边的深情味道。其实,像《爱乐之城》这样审美上线,绝不"尬舞",而是淋漓尽致地诠释舞蹈的电影还有不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奥斯卡2011年获最佳男女配角奖的体育电影《斗士》为例,剖析了当代美国电影为了实现资本政体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目标,如何开始向柔性化趋势的转型。他们通过彰显人文关怀的亲情之爱,宣示着西方道德合璧的"家庭励志"和贯穿"美国精神"的阳刚之美,这种道德审美趋向上的"华丽转身"的影响力和其中的"奥秘"很值得我们电影学界和业界深思。  相似文献   

4.
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上映后取得了非常高的票房,除了电影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其音乐元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宣传下,电影《阿凡达》的主题音乐、主题歌、配乐旋律,以及著名歌手的演绎,使主题曲《我懂你》起到了重要的渲染作用,该电影在各种制作精美的音乐的烘托下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阿凡达》电影中音乐的审美特性以及使用的配乐等。  相似文献   

5.
残酷的B面     
麦坦 《八小时以外》2013,(10):118-119
大卫·芬奇电影里最让我难忘的一个镜头,是《返老还童》中如婴儿般的本杰明·巴顿在襁褓中慢慢睡去。白色的婴儿床慢慢低下去,整个房间飘逸朦胧,透明柔软的窗帘飘起,带来暖和的阳光,像晨曦,又像是暮光。这个在睡梦中死去的婴儿,已经87岁。  相似文献   

6.
每年临近圣诞节的时候,国外总有许多新片上映,和我国的贺岁片差不多。近几年来,魔幻题材的电影是圣诞节档期当仁不让的主要角色,票房成绩特别耀眼,从2001年的《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到后来的《指环王》《纳尼亚传奇》,几乎都是叫好卖座之作品。今年似乎也不例外,魔幻题材电影仍旧占据着圣诞节档期的高地,虽然少了《哈里·波特与混血王子》坐镇,但依然有许多作品令人期待,包括怪才导演大卫·芬奇的《返老还童》、原著人气已超越《哈里·波特》的《暮光之城》,以及科幻经典《地球停转之日》的翻拍之作。圣诞节未到,但魔幻圣诞大餐的香味已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7.
残酷的B面     
大卫·芬奇电影里最让我难忘的一个镜头,是《返老还童》中如婴儿般的本杰明·巴顿在襁褓中慢慢睡去。白色的婴儿床慢慢低下去,整个房间飘逸朦胧,透明柔软的窗帘飘起,带来暖和的阳光,像晨曦,又像是暮光。这个在睡梦中死去的婴儿,已经87岁。  相似文献   

8.
电影受众学相对于电影导演学而存在,电影受众的阅读习惯、审美趋势等因素直接受制于导演的表达,作为电影受众,本身拥有自身的娱乐哲学,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感悟反馈到导演那里,受众本身是相对于导演而存在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电影要力争与受众的心理吻合,满足受众娱乐的期待视野。电影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是为了给那些走进电影院的受众提供逃避或释放狂欢的方式,感情宣泄所能带来的快感,可能是最好的舒缓方式,受众暂时忘记了影院外严酷的社会现实,在影院内与大家一起经历一次心灵的狂欢。在受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华语电影的受众文化并非与精英文化友善对话,前者和后者展开冲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9.
体验经济时代,观众收视心理正经历着从感官"服务"到"游戏"、再到"心理体验"和"审美体验"这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并由此引发了电影文本的转型。电影本身顺应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变化,电影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体验经济的前进。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上映的《阿凡达》带给我们种种奇妙的视觉体验,我们惊叹于电影本身的特效之外,也在津津乐道关于电影的一切,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各种高科技设想让我们震撼并彻底折服。  相似文献   

11.
犀利推荐     
<正>《入场券》IFlu:盲人重见光明,是终将获得幸福人生,还是另一段黑暗命运的开始?这是一个拥有古典寓言气质的故事,但是男主角丹丹龙(丹·史蒂文斯)的颜值实在太过强大,相信很多人在观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忽略剧情本身而沉浸于舔屏之中。《看不见的客人》Sigma:这是一部向你诠释什么叫"反转"的电影。很多这类多重反转的电影都是满屏bug,但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却能让你惊讶!剧情就不剧透了,不过在这里,我只想总结一句,那就是——开车的时候请不要谈情说爱并系好安全带!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影《西雅图不眠夜》中的情节、角色和语言方面的陌生化技巧进行分析,探讨了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审美感以及其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对比传统电影,我们即可发现传统电影尽管也有观众欣赏的读者中心存在,但是话语权实质仍旧在导演和放映者手中,网络数字娱乐可以保证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化,强调审美体验者的审美主体性。数字技术时代的技术是电影发展的推动力,电影又回到原初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这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体现。网络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众的,它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冲击社会中既有的以专家批评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标准和观念。  相似文献   

14.
《老炮儿》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关于北京题材的电影,可以称得上是2015年华语电影的良心之作,无论是在口碑上还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炮儿》是一部具有"北京情怀"与"大众记忆"的影片。试图回归电影本身,从电影的影片结构以及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电影艺术现实的建构,是电影理论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阿凡达》的出现掀起了一波新的有关于构建电影虚拟现实的浪潮,为营造更加逼真的电影现实,实现电影的真实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与此同时,电影作为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层面的自我确证功能也随之受到威胁。这种威胁既来自于对新的技术本身的过度追求,也来自于为了奇观异景的创作而对电影的文化诉求的忽视。  相似文献   

16.
拥有众多经典日剧作品以及电影的常盘贵子,她的每一次回归都带给我们一起全新的自己,让我们跟随专访一起慢慢品味她在电影《四十九天》中的精彩表现吧!  相似文献   

17.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18.
沈国芳教授主要从事影视类型和影视文化传播的研究,近年出版的专著有《电影审美学》、《中国传媒大趋势》、《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到意大利音乐家乔治.比才的《卡门》,再到西班牙著名导演卡洛斯.绍拉《卡门》,这个爱与死的故事始终充满着魔力。电影《卡门》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从审美的视角、现实的视角、审美加现实的视角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更加扑朔迷离,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识了卡门,也认识了复杂的人性和复杂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六月我们迎来了儿童节,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的节日,而在童年的回忆中,色彩最为斑斓的莫过于那陪伴着我们长大的一部部经典动画。相信没有人不知道《葫芦娃》、《聪明的一休》、《黑猫警长》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而这两年,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动画电影热.像《料理鼠王》、《怪物史莱克》、《冲浪企鹅》、《辛普森一家》、《变形金刚》等等,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甚至连带着周边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走俏,那么这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些著名的动画人和他们引以为傲的作品吧.相信你一定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