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似乎是在闭眼睁眼之间,我们又到了新的一年。不知道您和孩子是以何种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的,是在一起度过的,还是各自有自己的安排。也许您已经给孩子制订了新一年的目标,但是您自己呢?您有什么样的目标吗?不管您想过没有,要提醒您的是千万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孩子的发展上。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他人,而不是您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扑在孩子身上,与孩子融为一体,这样的父母自以为是尽职的,其实不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孩子您都是不称职的。这样的说法您可能有些不爱听,但是看了本期的话题《有了孩子,没了自己》;听到孩子说:“我…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很值得经常考不了双百分的孩子的父母一读。读后。也许您会改变对自己孩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妈妈,你说我是漂亮还是丑?我觉得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很漂亮,只是有点太矮。无意间十岁的女儿提出了美与丑这个问题。这首先是令为人父母者高兴的事情。因为这说明孩子逐渐有了爱美之心,逐渐有了审美意识,内心也逐渐丰富细腻起来。作为孩子,也许你曾向父母询问过这个问题;作为父母,也许你的孩子曾经向你询问过这个问题。你得到了怎样的回答?你又是怎样回答孩子  相似文献   

4.
每一位父母,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就期待着孩子的成功,甚至在小生命诞生之前,就已经为孩子编织起未来的梦。然而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有了独立的性格特征时,不少父母却平添了几缕白发,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前途一片茫然。其实,父母的每一个笑脸或每一声叹息,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心再高,可总在眼的下面有些家长就爱拿爱迪生、爱因斯坦来做孩子的参照物,就连喂饭时的故事中也少不了这些伟大人物的名字,他们也许认为这是一种熏陶,孩子嘛“志当存高远”,出发点固然好,但千万年来…  相似文献   

5.
夫妻过日子,经常会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说的只是一件事,就是为了喂饱自己的肚子。这样的日子让人感到乏味。让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孩子,看他们一天睁开眼睛都干了些什么?上学、做作业、上课外班,这其实也只是一件事─—学习,而且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这就不仅仅是乏味,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孩子应该享有丰富的生活,这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看了本期《警惕:都市生活设置成长障碍》,您也许会认同这一点。您也许从没有想到,一直让您着急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障碍与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么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家长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干什么不像什么”。不知道这些父母在责怪自己孩子的同时,是否想到孩子在你的指责之后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自我价值。也许,父母这  相似文献   

7.
我曾收到过许多父母的来信,他们伤心地告诉我说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反而变得不懂事了,心里有什么话都不愿告诉父母,为此,他们只好用偷看孩子日记。偷拆孩子信件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被孩子知道后,与父母有了更大的隔阂,家庭气氛显得很尴尬,做父母的非常苦恼。在这期的“家教话题”里,董炳新先生谈的话题“不必知道孩子的一切”,也许会给这些父母一些启发。亲爱的家长们,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他们心中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到一些结了婚的先生抱怨:自从有了孩子,妻子的眼中就只看得见孩子,自己在她的眼中和心中越来越没有位置。每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就想起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讲的一个精彩典故:中国的父母和孩子睡在一张床上的时候,往往会睡成一个“川”字形,就是父母睡在两边,孩子睡在中间。他要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睡觉习惯问题,而是这一习惯里蕴含的观念。一对夫妻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好像就插在了这对夫妻的中间,夫妻关系让位于亲子关系。表面看来这是我们重视孩子,疼爱孩子。但是看完了这期的话题,也许您对这个问题会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孩子是否会成功呢?有一些人常感叹自己不会教育孩子,但也许就是他们的言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下面这篇文章触及到了相关问题,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父母是否“完美”都无妨,只要您爱孩子爱得恰如其分,您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渐渐地理解和悟透“孩子”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孩子,应该是我们向生命的丛林放飞的鸽子。他们的翅膀会将自己引向他们渴望的那片蓝天;他们将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一支也许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之曲。给他们一些自由追求的空间吧,给他们一枝画笔,让他们给自己的梦想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吧!  相似文献   

11.
有一本天书     
随着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指导父母如何教子的书也多了起来。但是,您可能很忙,没有时间去挑选书,也没时间看完整本的书,我们开办这样一个栏目,目的就在于把我们发现的值得一读的好书的部分章节介绍给您,或者您觉得这本书太好了,索性买回来读读,那我们就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 主持人/刘秀英 本期《图书阅览室》栏目,我们向您推荐徐国静的《有一本天书》这本书。徐国静是个记者,是个诗人,更是个母亲。因为是个母亲,所以她才能如此深入地了解孩子;因为是记者,是诗人,她又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使我们发现一些我们没有看…  相似文献   

12.
家长的话里带刺,其危害性之大也许有的父母不知道。假如孩子承认自己做错了某件事,很认真地说:"我下次一定要努力做好。"父母却嘲讽地说:"好啊,让我们等着那一天吧!"这孩子当时心理如何?一定比大人处在同样状况下更糟糕。  相似文献   

13.
认识海灵的母亲何一萍是在一次研讨会上。当时何一萍发言的题目是《叙说生命:一位小学生网络作文的个案研究》。她的研究对象就是她的女儿——海灵。她的论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吸引了我。我的兴趣不在于她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感兴趣是因为我的工作。对于网络,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它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孩子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孩子沉溺于与网友聊天、与网友见面;孩子看到了他们不该看的内容……在做热线咨询时,我们也听到了很多父母的叹息甚至哭泣。面对父母“我们该怎么办”的追问,我们真的很无奈。《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宗旨是“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践行着这个宗旨。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却不能给父母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缺少成功的经验。我们不敢贸然地告诉父母该如何。我们为此愧疚,为此焦虑。何一萍的研究及她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缕阳光。她是那么成功地让女儿走上了网络,女儿又是那么健康地在网络上成长,真是太好了。我急切地向何一萍约稿。感谢何一萍的理解与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有了这期的文字。何一萍的经验是一个个体的经验。这个经验不可能对所有的父母都适用,但是它给了我信心,让我真切地看到网络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洪水,也可以是滋润生命的小溪。您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起码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接触网络出现行为问题。就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网络。也许是我的想法天真,我曾经想。有时候一条狗之所以咬了人,可能恰恰是人的那种敌视与戒备惹恼了它。如果我们的内心是友好与温柔的。也许它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凶猛。但是我们对狗的定势式的恐惧使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如果能避开你不了解的一条狗,还是避开的好,但是当我们不得不交锋的时候,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也许会有惊喜。有时候态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比喻也许不恰当。但是也有一些类似。这就是我编发此文的目的。本来是想晚一点推出的,但是8月19日是何一萍的女儿在网上注册的日子。所以她想在这个月让这篇稿子与读者见面。也好。只要作者能写出来。我巴不得早些,一来让读者早日看到。再一也算我们给海灵的一份礼物——她的行为能让一些孩子受益,她已经有了贡献。她该为此自豪。这将是一个系列,此期刊出的是第一篇。我一直以为。父母的实践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比专家的指导更有参考价值。我以此系列再一次表明我的观点。也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拿起笔写下您的经验与教训。或者打电话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4.
也许父母未必能了解,当您过于关爱孩子的时候,却在无形中伤害着孩子。强健一下自己的神经和心理吧,别做喜欢小题大做的父母如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孩子学习弄虚作假的话题之一亲爱的家长,当您翻开孩子的作业本看见的全是红色的钩时;当您捧着孩子的试卷跳入眼帘的是您所期待的好分数时,做父母的您一定是甜在心里,喜上眉梢。当然,这也许是您孩子努力的结果,但是您知道吗?有的也许并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可能是他的“好戏”迷惑了您的眼睛。这,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先让上小学的孩子来告诉您,下次再请上初中的孩子来谈谈。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研究》2005,(7):60-60
天下父母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今日孩子的教育,让众多父母伤透了脑筋。于是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感叹:做父母,或者说做合格的父母太难了。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见习期,父母一时的疏漏,也许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永久的遗憾。不管您的职业是公司职员  相似文献   

17.
开学的那天,仅仅6岁的孩子们第一天上学,都十分兴奋,一张张小脸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可是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却传出了断断续续的哭喊声。原来是我们班里的一个特殊的孩子———自闭症儿童,她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都非常排斥,缺乏安全感,过度依赖自己的父母、亲人。当时她哭得很伤心,有股誓死不离开父母的架势,是石校长好不容易把她哄到我的身边。缺乏经验的我用尽浑身解数,仍不能使她平静,又是石校长提醒了我:“看老师多喜欢你呀?老师快亲亲我们!”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吻了这张满是泪水的小脸蛋。也许正是这一吻,使她真实地感受到了老师…  相似文献   

18.
回味生活总是不断前行,我们也总是行色匆匆。人们似乎更乐于去探索不可预知的未来,却难得回味。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我们会发现许多曾经被忽略的美好。也许是父母一个关切的眼神,也许是朋友一个真诚的微笑,甚或是一本书、一片叶……我们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个回味的契机,去弥补自己日渐空虚的心灵,去温暖  相似文献   

19.
都说现在做父母的累。比起多子女时代的父母们,现在很多父母只养育一个孩子,为什么却总是有一种身心疲惫的感觉?除去社会竞争激烈了、父母的期望高了这样一些主客观的因素外,与父母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解是不是有关呢?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关呢?看完这期杂志,也许您能回答这个问题。《淘气包的教育艺术》是对霍懋征老师的采访。霍老师从教60年,是中国首批特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她对教育、对孩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来得及     
《华章》2011,(8):62-62
有些话只要肯说。就永远来得及。此栏目力图构建一个说话的平台。沟通的桥梁,说出平时想说却说不出的话。也许面对母亲的呵护与关爱.一句简单的感谢都难以启齿;也许父母的苦心被孩子误解。而现实里又缺乏解释的机会:也许曾经我们有误会。却因为年长日久或是已经无法逾越的障碍让我们无法说出自己想说出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