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树立“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心灵自我塑造的能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塑造,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世界,必有自己的精神起点,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必须以心灵陶冶作为教育的起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要塑造优秀人格、呼唤心灵、“铸造灵魂”、开  相似文献   

2.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的爱。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美的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用美来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把美的种子播种在人们的心里。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非常强调美育。柏拉图把音乐与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长期使莘莘学子达到“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亚里士多德以为美具有“净  相似文献   

4.
李绘秀 《考试周刊》2009,(29):55-55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教育的前提是“爱”,教师真心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在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的发展。只要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做到真心的关爱、耐心的教学、细心的了解.那么学生就会听懂老师的“心语”,从而完成教育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5.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换心、鼓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其过程应建立在“动情”的基础之上。无爱之教育必定是失败的教育。只有根植于挚爱之中的教育,才能生情,才能有感,才能躬行。中学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它既是一个由知到行的心理内化过程,又是一个师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爱”对学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否具有“爱心”是提高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刘丹 《教育艺术》2005,(11):11-12
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成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的确,教师的使命是唤醒,通过各种灵巧的教育手段去触摸学生的心灵,去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良知和潜能。语文学科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无论是传统的“文以载道”,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楼子根 《中国德育》2005,(11):38-38
师爱是学生心田渴望的雨露、心中期待的春风,是调动学生主观能性的“酶”,是导向师生间心灵和谐境界的“桥”。成功教育的基础在于教师用深厚的师爱感染童心!  相似文献   

8.
邓媛媛 《新课程研究》2009,(11):174-175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钓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的健康心理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
刘玉玲 《宁夏教育》2013,(7):140-14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传统教学对情感教育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职有效措施加强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因此,谁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谁就开创着美好的生活;谁能开创美好的生活,谁就当之无愧地创造了“好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推断,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魅力全在于此——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一、用诚挚的心灵去呼唤学生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就该用诚挚的心去唤醒学生。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动的收获;播上行动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由此可见,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在其心灵上播撒下优良品德的种子,而优良品德形成的基础则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游秋琼 《考试周刊》2012,(9):166-167
师德无价,师爱无边。无数实践证明,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师爱,是教师的法宝,是教育的良方,它能换取学生的真情,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只要用博大无私的爱,用心灵赢得心灵,定会迎来“山花烂漫”的时节。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育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目前,高校公共基础课以“两课”为主,“两课”教学体系的关注领域以客观世界为主,在关注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交往世界方面尚存在着教育的空间。因此,教育要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中面临的问题做出回应和关照。笔者提出,在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社会工作课程,不但可以激活教育的“服务”功能,而且等于播下了“助人自助”的种子,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关怀”的社会素养。  相似文献   

17.
林格的博客     
《天津教育》2011,(12):60-60
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二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甲骨文的“文”字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看,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一颗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本质在于诠释生命,诠释生命的教育是绿色的教育,它承载着学生心灵的生长。威海市皇冠小学以追求“绿色教育”为办学宗旨,通过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绿色教研、绿色育人等途径,营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促进学生在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中,快乐地、有品味地成长。让我们置身一隅,从学校“做有根的人”系列特色活动中,感受“绿色”所孕育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富春雷 《双语学习》2007,(5M):12-13
教育和音乐教育在新的世纪里都获得空前的发展,音乐教育理念认同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让音乐的美感召其心灵,优化其品质,构建其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是那样地吸引着我,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