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森这孩子,真是我所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了.这次的歌咏比赛全靠他组织,没想到还得了一等奖.这样的孩子要是多几个该多好!"听吧,李老师又在炫耀她的得意门生了.这"胡森"的传奇故事呀,我们都耳熟能详了.  相似文献   

2.
您听说过有这样的三个孩子吗? 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后还遭到了学校的退学.  相似文献   

3.
《家庭与家教》2008,(1):4-7
在今天,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个难题,在现在的环境中我们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家长多,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是能干,孩子反而越平常;父母表现一般,孩子却十分优秀.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孩子A,高二,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但现在坚决不愿意上学了.与其沟通的时候,孩子说:"我爸爸太聪明了,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爸爸总能知道答案,他总是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简直笨死了!'" 例2:孩子B,遇到不会念的字,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这位妈妈没有像例1中的爸爸那样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字都不会念?"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个字还不简单,来,妈妈告诉你."现在,孩子的妈妈发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先问别人,自己从来不先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说明 我校一年级(3)班有个特别的孩子,医生诊断他患有"小儿多动症".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这样的孩子还真有几个.他们遇事好奇,什么都想尝试.许多规则对他们没有一点约束.这样好动的孩子的教育,困扰着老师和家长.作为大队辅导员.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并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大人眼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只有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可是细想一想,生活中,孩子听我们大人的话的时候多,不但没有把我们 "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庄子·知北游>中有一句话,"初生牛犊不怕虎",意即孩子或青年人做事很少顾虑、敢作敢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一到陌生人面前就胆怯、害臊,不敢接触新事物,或者畏畏缩缩不敢加入到小朋友的游戏中去. 显而易见,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也让许多家长朋友感到忧虑.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改变这种状态,成为大胆的"小牛犊"呢?笔者结合多年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活动中,洋洋和小宇两个孩子因争抢体育器械吵了起来,所有孩子都跟着起哄.最后洋洋把小宇推倒在地,小宇大哭起来.洋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仅说了声"对不起",便溜之大吉了.我找到洋洋,他疑惑地问:"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他怎么还哭啊?"小家伙居然用一句"对不起"代替了应负的责任.后来,我特意留心观察,竟发现了不少类似的事件."对不起"这个文明用语被部分调皮的孩子使用得变了味.  相似文献   

9.
案例:森森是个爱动的孩子,吃饭时爱和旁边的小朋友打闹,弄得饭菜满地都是;上课时吃瓜子,还把瓜子皮往别的小朋友的椅子上扔……班里的小朋友因此经常告他的状.为此我没少批评他,但他没有明显的改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请森森帮我收拾被大家玩得乱七八糟的"娃娃家",没想到他完成得又好又快.由此,我想到给森森安排适量的工作,以释放其"过剩的能量"--上课前,请他给小朋友发学具;睡觉时,让他讲睡前小故事;饭前发餐具,饭后擦桌子、摆椅子……慢慢地,我发现告森森状的小朋友少了,森森做事也越来越专注,而且有条理;吃饭不再打打闹闹,上课也很少有小动作了……森森的妈妈也说:"森森会干家务活,知道关心人了!"  相似文献   

10.
记得小时候"吃饭!写作业!上床睡觉!"是家长最多的指令,却很少问问我们:"今天心情如何?是否开心?"对于这些事,每次我跟老妈抱怨,我妈就会反驳:"那时候没保姆,要带两个孩子,又要上班,还问你开不开心,不饿着你就算合格了!"  相似文献   

11.
叛逆,如今在孩子们看来是个很时髦的词儿,若是没胆量做点儿出格的事儿,往往被同龄人看不起,被同伴称为"小绵羊"。但做父母的若是摊上一个"小反叛"可真为难:不管吧,看不过去;管吧,还真棘手,管教不好还可能离家出走、违法犯罪,惹出更多麻烦。同时父母又会时时刻刻担惊受怕:这小祖宗,不知什么时候又干出荒唐事,不是被老师请家长,就是被邻居们告状。在近年家教咨询中,与孩子所谓"逆反心理"有关的问题,占50%以上。从大量个案来分析,孩子的反叛其实多与家教观念的误区有关。通过下面的个案,希望父母们得到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那么多的小孩子一天到晚纠葛在一起,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不是这个告起某某'御状",就是那个不小心戳了个"纰漏",于是,班主任的事儿来了,安抚这个,处理那个,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劳力劳心不说,往往弄得你筋疲力尽后,效果还得打个问号,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处理几起孩子的小纠纷中进行着这样的尝试--变"讲道理"为"讲故事",让孩子在一些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中"享受"教育,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不妨"晒"来与各位班主任老师分享,或许能给你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3.
有些孩子因为要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作业,而不得不经常"开夜车",对于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不仅不制止,反而还会在一些场合,家长们把这作为孩子学习是否刻苦的一个标准来比较.甚至有一些家长逼迫孩子"开夜车",孩子反抗时家长就拿出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正确.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讲,是没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4.
当了整整18年的教师,一直没有教过一年级,今年坐了一回过山车,从六年级回到一年级教学.在一年级孩子的生活里,我真正感受到那种田野里青草的味道,那真是原生态的气息.我听到最多的是老师说一年级孩子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常常焦急地喊"快",也高频率地听到孩子说"等等我".  相似文献   

15.
一位作家一直为自己的孩子只喜欢读书却不爱写作而头疼.一次在他和几个文友鉴赏一篇佳作时,孩子突然插口:"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作家立即鼓励:"我早就知道这一点,只要你每天坚持练笔."这天晚上孩子还真的写出了一篇记叙文,尽管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水平在一般偏下,作家还是给了极高的评价,给他打了99分.  相似文献   

16.
"魔术"止哭     
已是小班开学的第二周,以王琛为首的几名幼儿来园时仍大哭不止.为了让他们感受上幼儿园的乐趣,我找来了几张白纸对他们说:"你们谁不哭,我就变魔术给谁看."一个孩子听说变"魔术",马上不哭了,好奇地看着我.我学着魔术师的样,神秘地抖了几下纸,然后将纸按在墙上,嘴里不断说着"变",手里很快地叠出了飞机.我又拿出第二张纸对他们说:"你们还想让老师给你们变什么?"有的孩子说小猫、有的孩子说小鸟、有的孩子说小狗,还有的说军舰等等,我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迪 《河南教育》2007,(6):49-49
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六一"观看儿子表演节目的场景--温暖、开心、轻松、感动…… 节日的天空是令人感动的蓝,空气中弥漫着月季花淡淡的清香.一曲响起,孩子们欢跳起来,或认真投入,或心不在焉,或合着节拍,或随心所欲.有的孩子全身上下,甚至飞动的头发都充满了乐感;有的孩子却旁若无人般地整理自己掉下来的头饰,站累了,索性蹲下来收拾.一个孩子甚至因为被别的小朋友不小心撞疼,毫无顾忌地大哭起来,舞台因此一片混乱.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我总是问孩子,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那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么样,你们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养成习惯了吗?"孩子说:"还养成习惯了呢,又回到原来那个样子了,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站着发言,老师也不再对站着的同学喊'请坐下发言'了."  相似文献   

19.
不少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于老实,因为过于老实的孩子容易吃亏受骗,但又希望他们拥有老实孩子的那种高洁品行,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呢?这时,有些家长往往干脆就教育孩子做个纯粹的老实人,不让孩于沾染一丝"社会浊气";也有一些家长有意识教导孩子学成人的"成熟",宁愿孩子"聪  相似文献   

20.
对儿童教育,日本人在注意加强德、智、体、美等方面教育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强化食育。在一位日本朋友家里做客,我多次发现,朋友家的餐桌犹如课桌,这家夫妇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食育"。吃饭时,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都不忘类似于中国"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庄稼的春种秋收,都是老百姓出力流汗,辛勤劳动得来的。除了传统教育外,还让孩子参加食物的制作,亲身体验劳动的收获和快乐。这使孩子不仅常怀一颗感激之心,而且在饮食中得到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