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桥》是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是一幅静谧的山水画,是对应然的理想世界的憧憬,这里远离战乱纷扰、景色优美宜人、人性淳朴善良。《桥》之美在于其虚幻性,它留给我们的不是对现实的思考,而是精神的寄托。废名通过三重梦境的建构完成了其幻想叙事,由身处现实、渴望桃源,到走进桃源、抗拒现实,再到融入桃源、超越现实,逐步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完成桃源仙境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作为“五四”短篇小说的重镇,废名的小说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不同视野下的《桃园》呈现出废名小说的多元内蕴。在对小说生命无奈的凄凉和时美好生活的渴望的双重解读中,我们能领悟到小说中的现代意义和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3.
废名小说《桃园》意蕴悠远,稍嫌晦涩,小说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呈现上颇耐解读,这与作家在艺术创造上自觉地对"陌生化"创造手法的选取有关。《桃园》陌生化创造手法主要体现为:叙述手法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叙述过程中利用叙述视角的变化对叙述信息的间接扣留来实现;语言运用的陌生化——具体体现为语言构造的诗化追求以及大量隐喻、象征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废名的意义》是当代作家、学者格非的博士学位论文《废名小说的叙事研究》的另一名称,收录于散文随笔集《塞壬的歌声》。作者分"桥""水""树""梦"四章,从西方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这篇研究文章兼有作家写作和学者研究的双重特色,本文试探讨其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5.
陶潜的《桃花源记》里超离世俗的世情风物,逐渐铸造了文人墨客心中难舍的桃源情结.废名亦在他心灵之灯的澄澈下塑造了静若远古的理想国,它与现实之镜中人情浇漓的情状,构成了一篇牧歌与挽歌交织的乐章.废名“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桃源也成为引导人类世代追寻的塔灯.  相似文献   

6.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作家,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曾被誉为“废名风”。他在小说中建构了让“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园”。尤其是193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更是别开生面之作。是“破天荒”的作品,是一部对传统小说文体反叛的作品。该小说重描写情景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  相似文献   

7.
废名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田园小说的代表。其小说具有诗意美和艺术美,通过具体意境的渲染及人物的对话,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怀。《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竹林为背景,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的人生成长经历,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青春色彩。这部小说中体现了较强的田园风情和冲淡之美,借助于妙手将俗世间的事情以画面感的形式展开出来,给人静谧的感受。本文将重点以小说《竹林的故事》来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文学研究界,以叙事学方法细读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文本,达到新的研究深度和规模的,刘阶耳先生是首家。其新著《喧嚣的罅隙——汉语小说细读》,以废名的《桃园》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对象,进行了精微的话语解读和透辟的叙事研究,构筑了一个原创性的话语世界,展示了叙事艺术的诸多秘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家废名的乡土小说《竹林的故事》以散文化笔调、优美的环境描写,以及小说中流露的含蓄平和的情感和超脱的人生感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界对废名多元化研究的深入以及生态批评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竹林的故事》逐渐走入生态批评家的视野。从生态角度对《竹林的故事》进行再解读,对文本中的生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小说中的意境之美、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从而使我们对《竹林的故事》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受戒》是汪曾祺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桃源理想的美丽世界,这里有诗意的自然环境、诗意的民情风俗、诗意的人情人性美、诗意的结构,小说构建出了一个和谐完美的伊甸园世界。作家从和谐的理念出发,不仅在文本中处处表现了和谐之美,更是透过文本向读者传达出了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渴望着人性的回归,凸显出一种诗意自然以及诗意生存的整体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桥》是废名颇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通过解读《桥》中的"桥"意象,探寻作者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废名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了这部小说中,通过小林、琴子和细竹之间的情感关系,诠释了对爱情的向往、抉择以及对女子命运的思索。"桥"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浓厚的彼岸色彩。  相似文献   

13.
废名诗化小说的特质在于他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性的世界,在小说中努力构筑诗的意境美,用诗的意象手法进行小说叙事。废名小说的先锋性表现在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解构和对新小说艺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菱荡》是废名的短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陈聋子这一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处世态度渗透着浓厚的禅宗哲思,小说诗化的笔调和质朴幽丽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凝聚出小说印象式的整体氛围,共同表现出废名所追求的人性与永久的文学价值、静穆严肃的文学美感以及达到个人内心"无矛盾、无冲突"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废名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文坛里风格独特的小说家。《桥》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也体现了废名写小说的独创性即诗、画、散文皆入小说,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桥》以更好的说明废名风格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是京派作家废名的作品,废名以细腻的观察力勾勒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生活,作品中呈现出和谐、恬淡之姿,同时也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对小说中自然风光的分析,挖掘出环境美、人物美、创作美等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因素,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废名小说《桃园》,运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其中通过抒情、描写、议论等方式而凸显的叙述者声音,一方面无意地透露着作家自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设计,一方面又显露出作家站在作品之前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方向导引的有意策划,叙述声音的凸显很好地实现了作家对作品内蕴的传达,也正是由于叙述声音的传递,《桃园》至今依然留给读者太多咀嚼不尽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开创了"诗化小说"的传统。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作家的典型代表,废名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说世界是废名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渴望恬静生活的梦想的象征,也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小说情节中运用象征暗示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意蕴丰富的意象对废名小说世界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废名将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手法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废名的成名作,《竹林的故事》受到过许多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们的关注。《竹林的故事》在"美"的外衣之下掩藏着深深的"哀"的情感,这些"美"与"哀"的表达,是废名自然的生命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