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主持一档日播的音乐节目中.每天推荐不同的音乐,陈述不同的感受,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问题等待思考。节目之余,我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每天忙忙碌碌,到底要传递给我的听友什么?是音乐还是感受?是理念还是生活态度?都是,好像又都不完全是。  相似文献   

2.
张刚同志,还有张刚工作室的同仁们的事迹,我了解得较多一点。我把感受归纳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忆汪长炳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长炳老师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奋斗一生,业绩颇多,称赞歌颂他的文章也很多,我说一点我亲身的感受,缅怀老师的辛勤培育,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4.
顾晓燕 《新闻实践》2005,(11):11-12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两年前,我跨出校园来到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怀着记录历史的使命感开始了新闻征程。 两年中,我们每个朝夕感受的细节绵延成一幅画卷,突显出这个轮廓鲜明的时代。而这一切又让我有了一种切身的体会:记者的幸福在于,能于最鲜活处时刻感受时代的节奏;而我们用镜头捕捉的每一点变化,也将渐渐沉淀为可供来者借鉴的历史,这更是这份职业的光荣。 事实上,为了这份职业的光荣,卫视新闻中心的编辑记者一直尽心竭力地战斗在新闻最前线。两年来,我时刻感受着同事们为事业付出的种种努力,所以,当我今天幸运地获得这份殊荣时,我想,它或许更多源于大家对一名年轻人的鼓励。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一直关心我  相似文献   

5.
马丽 《记者摇篮》2007,(1):14-15
日历翻到了2007年,作为一名网络新闻工作者,我和东北新闻网一同经历了4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无到有。所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和其他同事一道,每天感受着网络新闻工作的无限魅力,也感受着网络新闻竞争的巨大压力。那么,在新的一年中.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编辑,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呢,借《记者摇篮》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曲珍 《中国广播》2004,(7):64-64,63
藏语广播是中央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播出大量新闻。我从事藏语广播播音已有三十多年,工作实践中感受颇多,下面我想就如何搞好藏语新闻播音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参加这个论坛我想用六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这六个字是:胆识、责任、作为。  相似文献   

8.
张小平 《中国广播》2009,(11):46-50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广播》编辑部约我写一点感受。说实话,关于这个话题,近年来我已写过多篇文章。但现在提笔,却又有许多话要说。  相似文献   

9.
关于天一阁,有几件事给我印象很深,虽只是历史的几个残片,竟时常在脑际浮现连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天一阁的认知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在港澳的几天,我的心跳始终平静不下来,到后来似乎有点承受不住了,很难入眠。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我真切地感到了中国人民、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感到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5月23日,我参加省档案局组织的卞峰煜同志事迹调查组,到绍兴了解情况,与有关人员座谈;又先后陪同《中国档案报》记者、《中国档案》杂志记者赴绍兴采访。那些日子里,我从同志们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闪动的泪光里,感受着卞峰煜的开拓、敬业和为民;从卞局长的轻声慢语、坚毅神情和灿烂笑容里,感受着他的真诚、坚韧和乐观,我慢慢走近他,一点点了解他,由衷地钦佩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06,(11):22-22
这也许是一种简单的快乐,与同事相处,在工作中感受着快乐,我希望这份快乐不要背负过多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尊敬的曹省长,尊敬的曾馆长,各位同道,各位前辈,先生们、女士们,感谢南京图书馆,感谢主办单位包括台湾汉学中心的领导,救我于深重的雾霾之中,让我到金陵旧都荡涤玄风,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吴光军 《大观周刊》2012,(45):323-323
生活是义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读读现在孩子们的作文,总觉得感受不到那纯朴的童真,真诚的童心,溢于言表的童趣。有感于此,习作应倡导“记真人、叙真情,写实景,抒实情。”强调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熟悉的真事,真想法,真感受。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游记要写好,一落笔就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但要用第一人称,而且“我”是景中的我,景是我心中的景。一切都应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一,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时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有的变化快,让人能感受得到,有的变化慢,让人难以察觉;有的是我们不去注意,似乎感觉不到变化,一经注意,才发觉变化不小。比如我们自己,昨天与今天相比,不是特殊意外,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其实今天的我已不再是昨天的我,肯定地长了一天。若就人的思维来讲,一秒钟前与一秒钟后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游记作者,就…  相似文献   

16.
培养什么样的记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青年记者》2006,(23):17-18
亲身经历 说到新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自己就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产物,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的,后来在英国留学,对英国的新闻教育也有感受,在人民日报工作很多年以后,我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刘泽连 《新闻窗》2007,(3):68-68
重读新闻界老前辈吴冷西名作《毛主席谈如何写文章》,其中“文章要形象化”部分,我感受挺深。  相似文献   

18.
去年暑假,我从军校回原单位进行为期50天的新闻实践锻炼。回味这段非常充实的日子,无形的收益比较多。这里我介绍的是感受最深的几点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彭渊 《大观周刊》2010,(46):65-65
聆听了江苏西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的讲座,对我感受颇丰,唤醒了。一个教育人应该具备的梦想,我们不应是鞭稍下的鸭子,应坚守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20.
走进东瀛     
美好的日子总是属于回忆的。名山大川锻炼意志,洞天福地陶冶性情。异地它乡增长见识。记者是一种快节奏、高耗能的职业,当你为新闻事业奋斗了若干年,倘有条件,去感受一番异域风情,可以获得愉悦心智的快乐。我的一次东瀛之旅便感受了这种放飞异域的别样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