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校琐忆     
一九八一年九月,我带着父母的厚望、乡亲的重托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大理师范学校.从那时起,在大理师范读书两年,在师范附小教书十八年,又回到师范教书至今,一转眼二十三年过去了.二十三年来,我的命运与大理师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真可谓歌于斯、哭于斯、忧于斯、乐于斯.如今母校已届百年华诞,倦倦学子,能不感慨于心,往昔平常小事,此刻却如璞玉新磨,发出清芬润泽的光来.  相似文献   

2.
《大理文化》2011,(11):115-118
大理学院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8年成立。大理医学院是当时云南省建在地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大理学院合并组建十年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学校紧紧围绕"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  相似文献   

3.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12,(5):102-111
大理师范学校是苍洱艳丽夺目的奇葩,滇西历史悠久的教师摇篮,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所百年中等师范学校。经苍山雨露的滋润、文化名邦的熏陶,大理师范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百年师范名校。从1905年大理女子师范学堂起算到2005年,大理师范学校伴随着时代的风雨,走过二十世纪,走完百年里程,写下了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1965年,正是中国人民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饥荒年代以后,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时候。这一年,我初中毕业,基于家庭经济负担的考虑,我选择报考了大理师范学校。其实,当时报考大理师范的学子,多数和我一样,都是来自农村贫寒人家的子弟。  相似文献   

5.
一段经历     
赵宇 《大理文化》2004,(4):20-21
二十九岁那年,我离开双江,离开妻儿,离开熟识的人们,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一方热土,去一个半生不熟的地方--大理.原因很简单,父母的根在大理,退休回大理祖籍.叶落归根.我是长子,得紧跟父母,自然想办法调动.大理虽然是父母的故乡,于我却遥远而朦胧,毕竟在过去随父母回老家探亲,都是匆匆一瞥.  相似文献   

6.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09,(Z1):14-15
大理师范学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的大理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民国期间几经变革。1950年,大理人民中学成立后,在北院(原敷文书院遗址)设立了师范部,杨孟超任师范部主任。1950年秋,师范部招收了  相似文献   

7.
《大理文化》2014,(7):I0004-I0004
大理学院是一所有三十多年本科办学历史的云南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两校合并,大理工业学校和电大大理分校并入。合并组建后校园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面积64.68万平米,校园芳草凝绿、鸟语花香,有“大学中的山水、山水中的大学”之美誉。  相似文献   

8.
大理学院     
正创建催开文明花大理学院是一所有三十多年本科办学历史的云南省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两校合并,大理工业学校和电大大理分校并入。合并组建后校园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面积64.68万平米,校园芳草凝绿、鸟语花香,有"大学中的山水、山水中的大学"之美誉。  相似文献   

9.
杨义龙 《大理文化》2010,(10):118-119
2010年8月28日,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大理师范附属幼儿园建园十周年庆典在绿意盎然的校园内举行。大理师范附属幼儿园目前在园幼儿有  相似文献   

10.
刘傅森 《大理文化》2009,(Z1):20-2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国庆60周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庆53周年已然过去。回眸一顾,往事仍历历在目。大理白族自治州筹建工作始于1955年岁末。是时,我供职于大理专员公署。组织上指定一批干部参加建州筹备委员会工作,我是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11.
大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1年10月29日由原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大理分校和大理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融文、理、医、工、教育、管理和法学7个学科门类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  相似文献   

12.
田怀清 《大理文化》2009,(Z1):72-73
1982年2月的一天晚上,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上听到,大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心底感到由衷的高兴,整个云南只有昆明和大理被公布为第一批  相似文献   

13.
继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将大理古城公布为第一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后,一九九四年一月三日,国务院又一次将大理州巍山古城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布。至此,大理作为一个祖国西南边陲的地一级区划内拥有了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在全国地区一级特别是30个民族自治州中是绝无仅有的。从地下出土文物证明,巍山是我国古人类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这里的白、彝等土著先民和中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G56杭瑞高速是一根长藤,那么沿途的大城小镇,就是这根藤上开出的一朵朵小花,而我们,则是在这些花朵之间忙碌着的一只只蜂蝶.大理无疑是这根藤上最艳丽芬芳的一朵. 我在滇西的保山工作,父母则生活于滇东的曲靖老家,一边是故土难离,一边是生活不易,必将在东西之间奔波跋涉,因而,也不知沿着这根藤穿行了多少个来回,遗憾的是,我竟从未在必经之地的大理驻足过.  相似文献   

15.
情牵大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经离开大理二十多年了。然而,不论是先在省城昆明还是后来在首都北京,我都一直透过各种渠道关注着大理的发展与变化,始终情牵着一个好山好水好风光的"风花雪月之地"。毕竟那是我可爱的家乡,也是我曾经辛勤工作过的一方热土。自然,在大理生活工作时的一些陈年往事以及回访大理时的一些难忘场景,免不了会时常浮现于眼前。  相似文献   

16.
马云海 《大理文化》2017,(12):37-42
正我所说的大理是狭义的大理,仅指由苍山与洱海构建的美丽家园。母亲生前很少到大理,仅有的两次机会,都是因为生病。一全家人的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我在大理生活三年的梦。在大理,我完全沉浸在读书生活的幸福中。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津津有味,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意趣,沉浸在丰富情感的温泉里;课堂外,一头扎在阅览室或图书室里,古今中外的文学画廊,幻化  相似文献   

17.
大理忆旧     
我不善品茶,也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不过在大理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过去在大理喝茶的那些旧事. 茶事回忆 最近浏览电视,屏幕上跳出一个广告:“竹叶青平常心.”我以为是在说茶的,仔细一看,却是“竹叶青”酒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18.
正1968年,我从大理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云龙县检槽完小工作,从此开始了我20多年的乡村学校生活。乡村学校和乡村生活在我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个年代,到基层做农村工作的机会很多。我们拿着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到县里报到后,并没有立即到学校上课,而是先被"县革委"抽调参加工作队"宣传毛泽东思想"。我被派到了宝丰公社庄坪大队的上哨、下哨、栗子箐等生产队开展工作,这三个生产队地处沘江到澜沧江之间的大山深处,上哨、下哨以白族为主,栗子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我都要去赶三月街.三月街,已成了大理人的一个情结.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20.
我曾品尝过大理白族的砂锅鱼、饵丝这两种闻名遐迩的美食,吃过后挥手惜别大理了,然而,总有一种寻找机会再度去品尝的奢望。其实,在我所品尝过的大理白族美食中,火烧猪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年多以前,我和几个好友一同到大理游玩。虽然多年前我曾几次游逛过大理,饱览了大理的旖旎风光,感受过大理的民族风情,品尝过大理的独特美味。而这次故地重游,还是不乏新鲜感。最有意思的是,在一位比我更懂得大理的朋友推荐下,我们一行相邀钻进地处大理古城闹市区的一家百年老店,慕名品尝了一回白族出名得让"老外"都赞不绝口的火烧猪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