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2007,(10):2-2
潘小杰,江苏徐州人。现任徐州市武协副主席、常务秘书长,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徐州武当拳法研究中心主任(法人)。1961年,拜形意八卦大师钱树樵(字松龄)先生为师,研习形意八卦四十余年,是松龄先生的关门弟子。为全面研习形意拳之功法,又拜山西宋光华为师,研究宋式形意拳术,集河北、山西两派形意拳于一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精武》2010,(7):I0001-I0001
李文奎先生,是山东省淄博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六段,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太极拳名家。自幼酷爱武术,从十四岁开始,拜当地老拳师为师,  相似文献   

3.
《武当》2003,(3)
武当赵堡第11代传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原宝山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2月7日7时加分在西安逝世,享年74岁。 原宝山先生早年于西安拜赵堡太极拳第10代宗师郑悟清为师习练太极拳,在几十年的拳艺实践中,不断探索、体悟,于晚年不断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和教学vCD光盘,为发展弘扬太极拳事业做出了很大责献。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2003年2月s日原宝山先生逝世$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相似文献   

4.
祝大彤 《武当》2011,(4):15-16
深研太极拳,特别是推手和技击的拳艺,听劲是最好的学练内功的手段。而喂劲是老师培养学生具备柔化听劲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拳法。一、听劲"听劲"是太极拳教学传承下来的术语。  相似文献   

5.
《武当》2011,(10):2
邱添,一九四八年一月生,重庆市荣昌县人.中国武术一级裁判,武术六段,永川市武当拳法研究会名誉会长.自幼习武,几十年来受益数名拳师教诲,习练少林、峨眉、缠丝拳法及器械。1980年拜八卦宗师、武林泰斗吕紫剑为师,再受武当武术文化熏陶。曾获四川省传统武术比赛个人全能一二三等奖,代表四川省出席全国  相似文献   

6.
李正     
《武当》2015,(3):48
李正,山东济南人,生于1953年,现定居广东珠海。其自幼习武,曾先后练过太极拳、查拳、八卦掌、形意拳、通臂拳等。自1966年始习练太极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拜翟英波先生为师,专攻府内派太极拳。在此期间,又得到冉国颜、王桂深、刘春宝、李金成、孟国堂等几位师叔、伯的传授指点,学习掌握了府内派太极拳的十套拳法和推手、剑、刀等全套功法。为追根溯源,提高拳艺,他还先后拜西安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赵斌先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王光德道长为师,习练杨澄甫先生所传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7.
李锦荣 《精武》2010,(8):10-10
何敏驹先生,1958年出生,广东省高要县人。自幼喜爱武术,秉承父学(父亲何国泰乃洪拳一代宗师林世荣之传人),习练洪拳。1968年拜太极拳宗师郑天熊为师,乃郑宗师之人室弟子,四十多年拳不离手,醉心钻研太极拳,深谙吴家太极拳既可养生也可自卫防身之精奥。  相似文献   

8.
《精武》2010,(11):52-55
张占魁大师(字兆东,1865-1938年,河北省河间人),是天津卫中华武士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其由始至终的重要领导人。他少年时,师从河北省形意拳第二世传人刘奇兰大师习武。后受郭云深大师提出的“形意与八卦拳路不同,但拳理一样”的影响,又拜八卦掌宗师董海川为师习练八卦。他还经常演练自创的太极拳。他是清末时期内家拳的佼佼者,誉满天津卫。  相似文献   

9.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10.
继太极拳“模块学练法”学练模式在学校体育取得成功后(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一等奖),笔者将其引进社区体育,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该学练法打破了社区太极拳传统学练的框架,能较好地解决社区太极拳学练中学与练的问题,使学员学得快、记得牢、乐意练,学会后能长期坚持习练,能有效提高太极拳的学练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孙氏武学产生于20世纪初 (1918年),是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与《周易·参同契》等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创立孙式太极拳而形成的。由于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著作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故本文作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12.
殷铁军 《精武》2010,(7):50-50
吴海清先生,生于1918年正月初三,河北省清河县人氏。幼年习武,练八方捶等拳术,后与顾印珂(外号“顾半趟”)先生一块磕头拜武氏太极拳第一代传人葛福来先生为师,开始学习武氏太极拳。顾印珂是吴海清先生的亲姐夫,二人早起晚归勤学苦练,  相似文献   

13.
《武当》2011,(2):2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吴忍堂及弟子关宝君。吴忍堂先生,1949年11月生于西安。自幼随父学习道家内功及中医之术。1961年拜父亲挚友——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先生门下学艺,深得恩师喜爱和器重,精心严教,悉得太极真谛,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正宗传人。吴忍堂先生现为西安市武协常委,武当赵堡太极拳悟清拳法研究会会长、总教练,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并担任多个社会团体、武警部队的武术顾问和教练。入编《中华太极人物志》、《中华传统武术精英》、《中华传统武  相似文献   

14.
正太极拳,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李道子、元、明(公元1260~1644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宗岳和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等几种不同的说法。太极拳综合吸收了中国古代以来的各种拳法的精华,并结合了古代导弓1、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综合而成,这里我谈谈它的健身价值。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在于外练全身的关节、骨骼、肌  相似文献   

15.
正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恩师离开我们一年了,每当想起往事,恩师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恩师吴正祥1921年出生,江苏镇江市人,1926年跟家兄吴正兴学八极门武术,1930年拜八极门五世传人田长泰为师,学八极、二郎、太祖、地躺及八卦刀、梅花对练。1934年随兄到江苏省警察局消防队随警长武当武术大师王永年老师学习形意、八卦、太极拳及内功心法。1941年到南京参加汪伪卫  相似文献   

16.
云南 《武当》2014,(8):21-22
每当提起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就有人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说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衍化而来,其根据就是因为杨露禅当初去陈家沟找陈长兴学拳,拜长兴为师,学的就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相似文献   

17.
赵幼斌     
《武当》2015,(3):47
赵幼斌,1950年2月生,祖籍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中国武术七段。现为陕西省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武协副主席,西安太极拳总会会长,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杂志特邀编委等。兼任杨式太极拳总会(香港)永远荣誉会长,泰国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永远荣誉会长,和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太极拳组  相似文献   

18.
《精武》2007,(1):35-35
孙禄堂(1860-1930年)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通易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美名。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传承,应从娃娃抓起,使之得以继承与发展。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校不重视,本身的兴趣爱好不相容等原因,使太极拳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科目。就这一现象,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学练太极拳的能力及特点,确定了初中生的学练目标,总结了初中生学练太极的四步过程,以期对初中生练好太极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陆智东 《武当》2010,(11):18-18
恢复高考后第三年,我考上了广西中医学院。当时学院里锻炼之风很盛,有打球的,有做操的,还有象征性长跑的,操场上还有很多打太极拳的老师和学兄。大二的时候,老师开始给我们教太极拳,从此我就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简化太极拳满足不了我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就和几个同学到人民公园寻师学艺,并有缘得拜当时的广西自治区武协秘书长谭卫广老师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