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台区的清代墓碑 1.三路居一带的清代墓碑 广安门、右安门以外地区现分属宣武区、丰台区管辖,该地区历史上曾有多处墓冢坟地。据《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这一带仅清代墓葬碑文拓片就有以下数十张:湾子村康熙十年鼐格墓碑、诰封碑;太平桥顺治十二年法哈王公墓碑、诰封碑;康熙十二年西纳海诰封碑;柳巷村顺治十八年觉罗图尔玛墓碑;菜户营康熙十八年白尔黑墓碑;西局村康熙二十二年法都墓碑、诰封碑;康熙四十年吏部尚书介山墓碑;东局村康熙十八年沙克素墓碑;水口子村顺治十四年布哈墓碑;白石桥穆哈达墓碑;曹家坟康熙二十四年都统议政大臣跨渣墓碑;大井村阿兰泰家族墓碑(共十余通);雍正六年富宁安谕祭碑;  相似文献   

2.
吴朋飞 《历史档案》2020,(1):120-122
《历史档案》曾于2012年第4期刊发《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一文,(1)内有辑录整理的雍正十年(1732)《改建河南贡院记》(简称"雍正十年碑")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记》(简称"道光二十四年碑")碑文两通,为学界研究河南贡院乃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2012年,在济源宋村发现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河南贡院记》碑文拓本(简称"道光十一年碑"),并据此重立石碑,与原存河南大学校园内的两通清碑一起,保持了河南贡院碑记的完整。兹对此碑文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3.
内江市档案馆珍藏有一幅《曾达一墓碑拓片》,是笔者1986年在沱江乡梁坝村曾达一墓碑所拓。当时该墓碑和石刻文字完好,所以拓片字口清晰,文字无损,是曾达一墓碑的唯一拓片和初拓本,具有很高的档案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被列为馆藏珍品。2009年内江市档案局、内江电视台联合拍制《档案锁春秋,兰台丰硕果》专题记录片时,  相似文献   

4.
清光绪纳户执照 1958年和1962年,上海市文博部门曾对市区及郊县进行了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在上海嘉定县发现清代"银锭完纳规则"残碑三块,随即做了拓片,之后尘封库房40年.现将碑文照抄(原碑文直书)并试考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国子监"十三经碑林"展厅内,有一通明代"国子监题名记"碑。碑通高206cm,宽85cm。碑身断为三截,左下角亦断。该碑系就元碑洗磨后重刻,原在国子监辟雍殿东厢正堂之右,南向。由于久经风雨剥蚀,碑文磨泐殆尽,幸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该碑拓片一通(北京8370-1),额题"国子监题名记",篆书;上截右题"国子监祭酒司业题名记",记文大部分清晰可辨;中刻祭酒题名,碑文大半磨泐不辨;下截刻司业题名,字迹完全磨灭,记文与题名俱楷书。  相似文献   

6.
《德阳居士卫君之碑》现存巨野县博物馆,元至大四年(1311年)立,此前未见著录。该碑由上都寿宁宫提点卫道真为其父卫德兴所立,碑阳记述碑主卫德兴的家世经历,碑阴上部列有卫氏六代宗派,下部刻绘茔地位置图。虽然此碑并未提及“先茔”“先德”等词,但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都可以被归类为先茔碑。由碑文可知,成吉思汗之四皇后公主哈敦,或许在金朝原封寿阳县主,为嫁成吉思汗,才专门被进封为岐国公主。此外,卫德兴与妻乔氏出家全真,其子卫道真亦属全真教,故上都寿宁宫乃全真教之宫观。元代全真教与宗族势力的结合互动,开明清道教家族化之先河。该碑为探讨元代北方地区的先茔碑及宗族发展情况提供了佐证,碑文所涉元代史事丰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座落于昆明古城东北一隅的圆通山,自上世纪20年代被辟为公园至今已近百年,积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众多历史遗迹。近十年来,这些历史遗迹陆续得以修复和认定。2015年开始,公园管理部门就在酝酿恢复立建"德教碑亭"中的《建候主任德教碑》(残碑)。我与原黄埔军校五分校(设在原云南讲武堂)主任唐继鏻将军嫡孙唐翎先生相约共寻原碑拓片或碑文。我通过电话请教了家住东华小区的新中国第一代文博专家丁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1985,(1)
前不久,湘潭市图书馆主办了一次《馆藏书画展览》。由于场地有限,仅展出书画拓片106件,虽然数量不大,但质量较高,共中有汉碑、唐碑、宋碑;有明代大学士解晋的草书;有清代何绍基的隶书、碑文;有明清时的绘画作品,特別珍贵的是一幅无款  相似文献   

9.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在由平城迁都洛阳的途中凭吊比干墓并撰文立碑。将吊文上石实属创举,一方面是看重比干的忠贞形象对鲜卑族的教化功能,明确以"汤武革命"为样板入主中原的国策,向南朝宣示正统立场;另一方面,碑文模拟屈骚,孝文帝藉此疏解因迁都延宕而导致的精神压力。此碑与孝文帝同期创作的一组"祭川岳文"旨趣类同,皆指向光宅中原的文化理想。此碑也为唐以降的比干拜祭树立了楷式,实具纪念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皇宋中兴圣德颂》简介与碑文见疑及分析。此碑是国内仅有的一处与颂南宋"中兴"有关的宋代原刻摩崖。由于它处于瞿塘峡绝壁之上,不得迫近,世上亦鲜有拓片流传,三峡大坝承建之初,将其搬迁至中国三峡博物馆,遂得以示之众人。它对中国书法史、金石学、宋代文学及人物研究均有重要价值。三峡博物馆胡昌建先生曾对此碑做过研究,但经仔细比对,现有几处存疑,结合《奉节县志》及文意,对胡先生所附碑文提出疑义并予以阐释。第二部分为碑文书法艺术分析,通过对比以让学界认识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摩崖书法融汇颜真卿之伟岸博大,苏轼之清雄,晋书之逸韵,北碑之遒健,褚遂良之灵动,欧阳询之峭拔,是宋代罕有的碑刻珍品,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在刻帖风行、碑刻罕有的宋代,此碑文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宋代楷书中的上品,相信必将引起世人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阆中市(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南六里的东山山腰,有一座人工凿成的石窟,石窟中有一块唐碑,碑名《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文作于元和时期。此碑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未著录,阆中各代纂修的方志亦未著录,此碑也不载于《全唐文》,甚至不载于1990年12月出版的《四川历代碑刻》。碑文记载何居士只身手凿岩峦,建造石佛的经过,并全面地记叙了一位佞佛的居士的生活,是研究唐代佛教的真实生动的史  相似文献   

12.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日前,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组织完成了全县境内古碑、石刻拓片工作,共拓印唐宋至清同治十年(1871)期间的各种古碑、石刻51处、88幅拓片,有效地抢救保护了境内的碑刻文物古迹。当前,正值向家坝电站淹没区搬迁日益迫近之时,古碑刻搬迁、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为防止建设、搬迁中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与《文选》分别评录碑文一体,但二者的碑文观存在差异:刘勰专论墓碑文,而不及碑文的其他种类,一方面是由于他高度认同蔡邕墓碑文,另一方面是出于整肃文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昭明文选》所收碑文五篇,即东汉蔡言《郭林宗碑文》、《陈太丘碑文》,南朝王俭《请渊碑文》、王巾《头陀寺碑文》、沈约《齐故安陆阳王碑文》。其中除《头陀寺碑文》外,都是立于墓前,记述死者姓名、事迹,用于称颂功德、以志不朽的碑文。实际上,碑文的种类很多,有立于名山大川的山川碑,有立于寺观的寺观碑(如《文选》所收《头陀寺碑文》即属此类),有记述、歌颂功德业绩的纪功碑、颂德碑,等等。本文仅就墓碑文加以探讨,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碑文,也大都是指这一类。据(礼记·丧大记》:“君葬用循,四绰二碑,御格用羽获。大夫葬…  相似文献   

16.
严勇 《湖北档案》2004,(8):10-10
荆门市档案局局长关明成带领征集科人员下乡征集历史档案资料时,在掇刀区团林镇李集村发现并征集到一块明代成化二年立的“圣旨碑”。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该碑虽一分为几,碑文不全,但“圣旨”二字犹在,核心内容依旧清晰可见:“成化元年,李公思恭,献大麦50石,小麦350石,谷400石,拯救了襄阳灾民。此功德无量。大明成化二年立。”  相似文献   

17.
<正>9月30日上午,"隆阳区碑铭石刻拓片展"在保山历史名人堂多功能厅开展,36幅石刻拓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时期丰富的雕刻技艺,让大家感受到保山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拓片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图案清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0月,沈阳市西塔街道办事处修建房屋时,于西塔遗址东侧地下发现吴俊升神道碑。碑身南北侧卧地下深一米处,旁有石龟跌。碑长250厘米,宽100厘米,厚35厘米。碑身两面周围浮雕云龙纹饰,碑文为阴刻隶书,记述吴俊升的生平。其碑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58年,山西省沁源县正中村发现一座金代砖室墓。该墓葬坐西朝东,为不规则多室墓,由主室及五个侧室组成,其中主室内绘制有壁画。根据造墓题记可知此墓是家族迁葬墓,修建年代为金大定八年(1168年)。墓葬发现以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清理,撰写《沁源县交口乡正中村金代砖室壁画墓葬考察记录》,并临摹壁画。这套壁画摹本包括亡灵过桥图1幅,男女对坐宴饮图4幅,骑马出猎图2幅,庄客生产生活图2幅,二十四孝图8幅,构件彩饰图案6幅,共计23幅,现由山西博物院收藏。在壁画图像中,人物旁边有题记表明人物身份,与该墓造墓题记呼应,为解读这一地区的壁画内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1981年绍兴坡塘306号墓是浙江省的重大考古发现。关于墓葬性质,历来存在争论。争论焦点是:一、墓主是谁,男性还是女性?二、墓的国别,越还是徐?三、时代早晚,战国还是春秋?作者总结旧说,引用两件带"元女"铭文的铜器和赛克勒藏品中的嘉子孟嬴缶,重新考释墓中出土的三篇铭文,并对墓中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一、此墓墓主是徐王元女,女性;二、此墓是越地的墓葬,但墓主不是越人,而是从徐国嫁到越地的女子;三、墓中出土物以徐器为主,总体特征更接近春秋晚期,而非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