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来,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图书市场的培育及其开发,力度不大,措施不实,农村图书发行数量增长缓慢,成为我国图书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长期得不到解决。本文拟从此问题的症结和对策两方面谈一些浅见。我国农村图书市场难...  相似文献   

2.
在不断进行的图书发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图书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它逼迫发行企业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向管理要效益,向人力资本要效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图书发行已积累了丰富的促销经验。    相似文献   

3.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以来,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图书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当前图书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图书市场发展不平衡。一是图书零售市场发展较快,图书批发市场相对落后;二是城市及发达地区图书市场发展很快,农村及落后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三是图书流通渠道多,与之相应的技术和信息市场则很少;四是从事图书发行的企业数量多,而为之服务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少。这种情况,阻碍了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不能有效发  相似文献   

4.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十多年来,其重点都放在县以上的城市,占人口80%的农村图书市场,则被冷落一旁。目前大部分农村图书发行网点不断减少,图书销售册数持续下降,农村读者“买书难”的问题有增无减。如何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力量、启动农村图书市场,是困扰各级新华书店的一大难题。 一、先在重点集镇建设自身网点,开拓农村图书市场。 从新华书店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尽快开发农村图书市场,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目标。十多年来,城市图书市场被多渠道的竞争和权力经商所分割,新华书店所占市场份额比例逐年下降。一些大中城市全行业的图书销售额中,主渠道大都只能占一半左右。近几年通俗文学、挂历等所占的市场份额更少。农村图书市场则  相似文献   

5.
自1982年6月文化部召开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至今,已经五年多了。全国各地书店根据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厉行改革”的精神,对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1987年为报告期和1982年的基期来进行比较,回顾一下五年来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进程,对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也许是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10多年来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功,全国形成了“一主三多一少”的图书发行格局。这种发行体制比过去新华书店独家经营的发行体制有许多优越性。出版社可以通过办发行直接参与图书市场,了解信息,取得了及时出版适销对路的图书主动权。新华书店不再垄断图书市场,加强了开放意识和竞争观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图书发行的覆盖率。集体和个体书店(含书贩),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规定经营,对活跃图书市场,协同新华书店解决“买书难”的问题,也  相似文献   

7.
图书市场的竞争,有自己的特点,它不是以市场价格的波动开展竞争来自发地调节供需矛盾,而是在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定价标准范围内,通过图书质量、实用性、适销性、供应时间、服务态度、经营能力等方面开展竞争。当前在图书发行领域,出现了日益激化和错综复杂的竞争现象。随着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竞争必然日趋加剧,这是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图书市场的竞争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书店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图书市场竞争的主要表现图书市场竞争范围很广、形式多样、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可归纳如下:1.对畅销重点图书的竞争。凡是畅销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图书发行规律,推动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甘肃省图书发行研究会于1988年2月中旬,在兰州召开了成立大会。该会是甘肃省版协所属的发行专业研究性质的团体,又是图书发行部门自愿组合的群众团体。研究会将通过组织读书、座谈、调查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活动方式,开展图书发行工作的科学研究;传播国内外图书市场的新信息、新经验;并及时反映会员单位  相似文献   

9.
1982年6月,文化部批准召开的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后,各地书店根据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厉行改革”的精神,对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做了许多有益的试验。现在,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正在全国逐步形成,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下伸网点开发潜力──增强主渠道农村发行能力探索崔家寿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十多年来,无论是出版社自办发行,还是发展多种流通渠道,其重点都放在县城以上的大中城市。而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图书市场,则被冷落一旁。目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图书发行网点不断减少,图书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从1982年起已经进行了11年。11年的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新华书店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普遍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书店增强了经营意识与市场观念;二是加强了图书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各省都建立了几个书报刊批发市场;三是放开发行渠道,变新华书店独家经营体制为国有、集体、个体多种形式经营体制。现在,一个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图书发行事业有了新的较大发展,图书市场比较活跃。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宣扬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的书刊充斥市场近几年,黄色书刊泛滥,已成为社会公害。据了解,我国年出书6.6万种,期刊有6000多种,截至目前为止,政府明令查禁的书刊只有300多种,从这个数字看,查禁书刊所占的比例并不大。那么,为什么格调低下的书刊随处可见呢?关键是个体书贩专门经销这类书刊,极  相似文献   

13.
粗识书商     
1982年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构想,放开了集体、个体经营图书的限制。于是有了图书发行的第二渠道。第二渠道的从业人员被称为书商。十几年来,书商们经过多少风风雨雨,引起多少是是非非,慢慢地从“地下”走到“地上”,由半公开走向公开,由掩掩盖盖、羞羞答答终于在1998年西安书市上。  相似文献   

14.
图书发行经过10年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品种、数量不断增长,图书市场趋向繁荣。新华书店是党的文化宣传阵地,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必须坚持图书发行改革的根本目标,发挥政治上的导向作用和经济上的主导作用。为此,几年来,河南省新华书店在改革实践中,根据上级有关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精神,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15.
新闻出版署发行司司长王俊国谈如何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本刊记者其蒙记: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答: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符合出版业自身发展规律的管...  相似文献   

16.
建立成果性质量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王久胜张昌军近年来,随着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图书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已不复存在。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并存的图书市场销售体系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17.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从1982年算起,已经历了四个年头。从改革的实践看,发展的趋势是好的。图书市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版社相继开办图书发行业务,集体、个体书店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图书销售已由国营书店独家经营的局面,转变  相似文献   

18.
李实 《出版经济》2004,(11):68-68
埃及图书市场是比较难把握的一个市场.一方面,几十年来政府签订有大量的合同为公立的中小学订购英语教学用书;另一方面,图书发行结构的不完善,中小学课本价格的残酷竞争,都阻碍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因此,尽管埃及图书市场短期内前景不够明朗,但从长期看埃及有7000万人口,图书市场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故对埃及图书市场要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在长期和短期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9.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现状1.近十年来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历程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图书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图书市场平稳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1994年是中国图书出版业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最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图书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特别是1994年广州购书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的图书市场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服务和服从于“两个文明建设”。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符合图书发行业自身规律的发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出版改革重要环节的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其目的在于搞活图书发行企业,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于搞活图书流通领域,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体系,促进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在改革的性质上应当明确:(一)“出版物首先是精神产品”、“是特殊商品”。不能因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把这个特殊商品完全交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