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吃馒头,第一个吃完了,不饱;又吃了第二个,还不饱;直到吃了第三个,吃饱了.和尚发表议论说:“早知道吃第三个能吃饱,何必吃第一个、第二个呀!” 故事简单,但道理发人深省,俯视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是否也能找到这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人饿极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没饱;吃第三个,还没饱;直到吃完第四个才饱.于是,他不无感慨地说:"早知如此,只吃第四个馒头岂不省事?"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不少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是"怎么教".磨课探究的也是"怎么教",课后反思最多的还是"怎么教",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令他们颇感疑惑.  相似文献   

4.
一天傍晚,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看着满桌的菜,我又嚷嚷着不要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爷爷皱起眉头说:“小时候,我们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肚子没饱过。现在生活好了,有鱼有肉…”  相似文献   

5.
鸡蛋情缘     
中午,我接到刘阳他妈的电话,让我转告他,一定要一顿吃十个煮熟的鸡蛋,吃一个吞一粒黑豆,旨在保佑家人长寿平安,截止日期是4月1号。  相似文献   

6.
感恩的心     
在中国古代,有无数知恩图报的故事。《史记》载,韩信小时家贫,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没有。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可仍然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相似文献   

7.
每次回到娘家,吃着从小就吃惯了的饭菜,我总是狼吞虎咽,简直就是没完没了。害得妈妈总是心疼地在一旁说:“慢慢吃,锅里还有呢。看你饿成这样!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太紧张,常常连饭都不好好吃,饱一顿饥一顿的,怪不得你总是这么瘦。”  相似文献   

8.
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园的幼儿从原来在园时间不足7小时,延长到现在10小时;从原来只能解决几十个幼儿搭一顿午餐,到现在增加到能给500多个幼儿搭三餐;还增加了全托班的服务项目;从原来每天给孩子吃一次从糖果厂购买的点心,到现在每天给孩子吃自制的两餐点心(包括一次粗粮和一杯豆浆),想想变化是很大的。教学方面也有新的突破。我们自制了各学科年度验收标准,期末教研组集中力量逐一考核验收。自己编写的“思想品德系列化”教案和电化教学工作计划,受到县、市的重视,已作为报省的科研项目。1988年上学期优质比赛课,我园囊括了城  相似文献   

9.
传说有三个皮匠结伴而行,途中遇雨走进一间破庙,恰巧庙中有三个和尚。三个和尚看到三个皮匠,顿时无名火起,粗暴地质问:“凭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尽管皮匠们谦让有加,和尚们还是坚持要“讨回公道”。于是。官司打到了上帝的殿前。  相似文献   

10.
九岁的杰克长着一头乱七八糟的褐色头发和一双天使般明亮的眼睛。杰克从记事起就一直住在一所贫困的孤儿院里。那里只有十个孩子,杰克是其中之一。孤儿院里的食物很少,不过,虽然孩子们平时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但是每到圣诞节来临的时候,那里似乎总是有比平时多一点的食物可以吃,孤儿们似乎也比平时居住得暖和一点儿。而且,此时,孤儿院里或多或少地笼罩着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时候,那里有圣诞节的橘子!  相似文献   

11.
    
提到欧洲的吃喝,谁总会想到巴黎,伦敦是算不上的。不用说别的,就说煎山药蛋吧。法国的切成小骨牌块儿,黄争争的,油汪汪的,香喷喷的;英国的“条儿”(chips)却半黄半黑,不冷不热,干干儿的什么味也没有,只可以当饱罢了。再说英国饭吃来吃去,主菜无非是煎炸牛肉排羊排骨,配上两样素菜;记得在一个人家住过四个月,只吃过一回煎  相似文献   

12.
九岁的杰克从记事起就一直住在一所贫困的孤儿院里。那里只有十个孩子,物质非常匮乏。不过,虽然孩子们平时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但是每到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孤儿院里总是会笼罩着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因为,这一天有圣诞节的桔子!  相似文献   

13.
陈钟梁老师曾就字词的重要性讲了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吃了一个馒头不饱,又吃了一个馒头还不饱,吃了第三个馒头才饱了。于是这个人就说:“唉,早知道,我就只吃第三个馒头好了。”这种不打地基,便想起楼的浮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通病,反映到我们教学上是非常突出的。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当然是字词。那么,应该怎样实施字词教学呢?课标试验教材课后安排的“读一读,写一写”就有别于以往的课前预习提示中的字词,不仅是位置由课前移到课后,其意图显然也不同。以前预习中列出字词以生字生词为主,现在在后面,目的是积累,检验习得收…  相似文献   

14.
有个富人住在一个制皮匠的旁边。制皮匠的家里天天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气,那富人受不了,就多次逼迫制皮匠搬家。制皮匠总是说很快就搬,却总是拖着不搬。  相似文献   

15.
健康QA     
周伟 《母婴世界》2010,(9):48-49
Q:宝宝舌苔白,应该给他吃什么宝宝快2周岁了,舌苔有点白,睡醒时有点口臭味,是上火吗?应该多给吃点什么?A:可能有点积食和上火了。给孩子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这会打乱胃肠道生物钟,影响消化功能正常运转。其次,荤素搭配要合理。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适当增加米  相似文献   

16.
“教书三年成‘皮匠’!”刚参加工作时,一个老教师这样对我说。我不相信这句话,觉得自己始终会对工作充满激情。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教书对我而言已变得索然无味。那位老教师的话终于言中了,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皮匠”。学生开始给我提意见:“老师,你的脸上缺乏笑容。”  相似文献   

17.
在离萨卡特卡斯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贫穷的农夫.他每年的收获总是填不饱他和妻儿的肚子。后来这个穷农夫的收获一年比一年少,而他的家人却一年比一年多。他越来越饥饿了,因为他总得把自己的食物省下来让孩子们吃。  相似文献   

18.
学费     
1956年的冬天,对于处在城市贫民阶层的家庭来说,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八口之家,成员个个衣衫褴褛。我是孩子中的老大,眼看再过半年就要高中毕业了,“丢卒保车”是爸爸妈妈的既定方针,无论如何要让我完成中学学业,进而争取上大学。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初中毕业就让他们上了师范,找到了上学不花钱还有饭吃的地方。三个小的孩子就只好听天由  相似文献   

19.
1.一家消声器店外:"根本不用预约,我们听到你来了!"2.酒店门外:"帮帮忙!我们缺少常住小酒馆的人。"3.接待室的桌上:"三个一轮!我们要毫不留情地赶走第三个推销员!注:第二个刚刚离开。"4.兽医的候诊室内:"稍候5分钟。趴下,别动!"5.在电气公司:"如果你送来钞票,我们会很高兴;如果你不送,就会被断电。"6.电脑专卖店门上:"来找一个更快的字节。"7.餐馆橱窗:"别饿着肚子傻呆在那儿,进来吧,吃顿饱  相似文献   

20.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3,(32):146-147
“一锅饭吃十个人”从字面意思上看,这个句子似乎不合逻辑。“饭”怎能吃“人”?但说汉语的人,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锅饭吃十个人”意思是“一锅饭可供十个人吃”。语言学界已展开对此类句子的研究,但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有从主宾可易性角度进行研究;有从构式语法方向展开研究;有从施事宾语句方向入手研究等等。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角度出发.仅对“一锅饭吃十个人”这一个句子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