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2013年泰州)如图1所示,在矩形ABCD中,点P在边CD上,且与C、D不重合,过点A作AP的垂线与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连结PQ,M为PQ的中点.(1)求证:△ADP∽△ABQ;  相似文献   

2.
题目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中,P,Q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PAQ=45°.求证:PQ=PB+DQ.证明如图1,将Rt△ADQ绕着点A旋转到Rt△ABQ′的位置,则P,B,Q′  相似文献   

3.
题目 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 探究: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 (2)当点Q在边CD上时,设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当点P在线段AC上运动时,△PCQ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  相似文献   

4.
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班选拔考试暨第四届“祖冲之”杯初中数学邀请赛都有这样一道试题: 题目:正方形ABCD边长为1,AB、AD上各有一点P、Q.如果△APQ的周长为2,求∠PCQ的度数. 解:将△CDQ顺时针旋转90°使CD与CB重合,则Q点落在AB的延长线上,记此点为E.过C作PQ的垂线,垂足为F.显然Rt△CDQ≌Rt△CBE,于是EB=DQ.由AP+AQ+PQ=2知PQ=2-AQ-AP=(1-AP)+(1-AQ)=BP+DQ=BP+EB=EP.  相似文献   

5.
<正>一、试题立意分析题目(2016年南通中考题)如图1,△ABC中,∠ACB=90°,AC=5,BC=12,CO⊥AB于点O,D是线段OB上一点,DE=2,ED∥AC(∠ADE<90°),连结BE、CD,设BE、CD的中点分别为P、Q.(1)求AO的长;(2)求PQ的长;(3)设PQ与AB的交点为M,请直接写出  相似文献   

6.
例 1 .已知 :如图 1 ,正方形 ABCD的边长是1 ,P是 CD边的中点 ,点Q在线段 BC上 ,当 BQ为何值时 ,三角形 ADP与三角形 QCP相似 ?(2 0 0 2年云南曲靖市中考题 )分析 :设 BQ=x,则两直角三角形相似有两种可能 :(1 )当 Rt△ADP∽ Rt△QCP时 ,有 ADQC=PDPC;(2 )当 Rt△ ADP∽ Rt△ PC  相似文献   

7.
511.在△ABC中,点P、Q分别在边AB,BC上,PQ、AC的延长线相交于R,X、Y、Z分别是PQ、PR、PQ的中点,直线BX、AY、CZ相交于点E、F、D.求证:S_(△DEF)=1/2△ABC。  相似文献   

8.
<正>题目(2010徐州中考题)如图1,将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点E、F分别在边AB、CD上),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M处,点C落在点N处,MN与CD交于点P,连结EP.(1)如图2,若M为AD边的中点,①AEM的周长=cm;②求证:EP=AE+DP.(2)随着落点M在AD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不与A、D重合),△PDM的周长是否  相似文献   

9.
等腰三角形的边有腰、底边之分,角有顶角、底角之分,在没有确定已知角、边的“身份”时, 必须分类讨论,以便各个突破.本文就此做一介绍. 一、以边分类例1 如图1,∠MON=130°,P是OM上一点,PQ∥ON,能否在直线PQ上找到一点A,使△POA是等腰三角形? 你最多能找出几个符合条件的A点? 分析所求等腰三角形有一条边OP为固定的一边,解题就由此入手:OP不为腰即为底. 解(1)OP为底时,A为OP中垂线与PQ的交点A1. (2)OP为腰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一,P为顶点,以P为圆心,PO为半径画弧交PQ于两点A  相似文献   

10.
例1 求点 P(4,0)与抛物线 y~2=2x 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解:设抛物线上一点 Q(x_1,y_1),则y_1~2=2x_1,|PQ|=(x_1-4)~2~(1/2) y_1~2=(x_1~2-6x_1 16)~(1/2)。∵被开方数二次项的系数为正,∴当 x=3时,(x_1~2-6x_1 16)极小值:=7,|PQ|极小值=7~(1/2)。例2 设 A、B 是椭圆 x~2/a~2 y~2/b~2=1的相邻二顶点,试在(?)上求一点 P,使四边形PAOB 面积为最大。解:设(?)上一点 P(acosθ,bsinθ),则S(?)PAOB=S△AOB S△PAB  相似文献   

11.
在文[2]中有如下题目:在直角坐标系xOy中,设点P的坐标为(3,4),点Q和点R分别在x轴的正半轴上及y轴正半轴上,使得PQ=QR=RP,试求PQ的长度.文[1]分别用三角法、几何法、复数法讨论了它的简洁解法,并通过几何的证明方法给出了命题的推广.本文将此题再做更一般性的推广.命题设P(a,b)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内的点,点Q、R分别在x轴和y轴上,并使得△PQR为正三角形,设PQ=QR=RP=s,则:(1)点Q和点R全在x轴的负半轴上及y轴的负半轴上时,正△PQR的边长为:s=2a2+b2+3ab;(2)点Q和点R不全在x轴的负半轴上及y轴的负半轴上时,正△PQR的边长为:s…  相似文献   

12.
点P的位置 ,折痕为BQ ,连结PQ .( 1 )求MP的长 ;( 2 )求证 :以PQ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3.( 1 996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题 )分析 :( 1 )连结BP、PC .MN是正方形对折的折痕 ,BP =PC .又点C和点P关于BQ折痕成轴对称 ,则BQ垂直平分PC ,有BP =BC ,∠ 1 =∠ 2 .故BP =PC =BC =1 ,△PBC是等边三角形 ,即∠ 1 =∠ 2 =30°.在Rt△BNP中 ,PN =BP2 -BN2=1 - 122 =32 .故MP =MN -PN =1 - 32 .( 2 )通过折叠不难得到PQ =QC ,∠ 1 =∠ 2 .图 4在Rt△QCB中 ,QC =BC·tan 30° =33.故以PQ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是 332=13.4 两…  相似文献   

13.
一、△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b相似文献   

14.
先看《代数》第三册第67页上一个复习题:如图1,在△ABC中,∠B=90°,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平方厘米?设t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平方厘米,则AP=t厘米,PB=(6-t)厘米;BQ=2t厘米.图1依题意得,21(6-t)2t=8.整理得,t2-6t+8=0.t1=2,t2=4.答:略.这是设置在《代数》书中的问题,主要考查根据面积公式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其实这便是动态几何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我们还可以挖掘出更丰富的问题如下:(1)多少秒后,PQ与A…  相似文献   

15.
命题已知三棱锥P-ABC,Q是底面△ABC内的一点,S△BQC∶S△CQA∶S△AQB=α∶β∶γ,且α β γ=1.(ⅰ)一平面分别交PQ、PA、PB、PC于Q′、A′、B′、C′点,则PQPQ′=α.PPAA′ β.PPBB′ γ.PPCC′.(ⅱ)过P点的一个球面,分别交PQ、PA、PB、PC于Q′、A′、B′、C′点,则PQ′.PQ=α.PA′.PA β.PB′.PB γ.PC′.PC.为证明该命题,先介绍几个引理.引理1已知P为△ABC内一点,S△BPC∶S△CPA∶S△APB=m∶n∶r,延长AP交BC于M,则MBMC=nr,PAPM=n m r.引理2已知M为△ABC边BC上一点,且BMMC=mn,任作一直线…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全国普通高考(大纲版)文科第12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BC上,AE=BF=1/3.动点P从E出发沿直线向F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一次碰到E时,P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A.8 B.6 C.4 D.3 解:如图1,如果第二次碰点为G,由△BEF∽△CGF得CG/BE=CF/BF,又BE=CF=2/3,BF=1/3,解得CG=4/3,DG=1/3.点G在CD的延长线上,点G不是第二次碰点,第二次碰点在AD上,设为 为△HGD∽△FGC,所以DH/CF=DG/CG,解得DH=1/6;设第三次碰点为I,根据对称性得DI=1/3,则CI=2/3,同理可得CJ=1/3,BJ=2/3,BK=4/3,AK=1/3,AL=1/6,AE=1/3,所以M与E重合,即P第一次碰到E时,P与正方形的边碰撞了6次.  相似文献   

17.
正题目如图1,在Rt△ABC中,∠CAB=90°,AC=3,AB=4,点P是线段AB上任意一动点,以AP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PQ,PQ交BC于点E,线段AQ交BC于点D,设AP=x,DQ=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DQ的最大值;(2)如图2,连结CQ,当△CDQ和△ADB相似时,求x的值;(3)当以点C为圆心,CQ为半径的⊙C和以点B为圆心,BQ为半径的  相似文献   

18.
题目:已知等边△ABC和一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为h1、h2、h3,△ABC的高为h.若点P在边BC上(如图1),此时h3=0,可得结论:h1 h2 h3=h.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图2当点P在△ABC内(如图2)、点P在△ABC外(如图3)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  相似文献   

19.
[题]已知抛物线 y=ax~2 bx c(a≠0)过两定点P(1,1)、Q(5,9),它的对称轴与 x 轴交于 R 点.(1)试将△PQR 的面积 S 表示成 a 的函数;(2)指出函数 S(a)的单调区间;(3)作△PQR 的内接正方形 ABCD(AD 在 PQ 上,BC∥PQ).当 P、Q、R 三点不在一直线上时,设正方形ABCD 与△PQR 的面积之比为五,试求出 k 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20.
每期一题     
题:若抛物线y=ax~2- 1(a≠0)上存在关于直线l:x y=0对称的两点,试求a的范围。解法1(判别式法)设抛物线上关于直线l对称的相异两点分别为P、Q,则PQ方程可设为y=x b。由于P、Q两点的存在,所以方程组 y=x b 有两组不相同的实数 y=ax~2-1 解,即可得方程: ax~2-x-(1 b)=0 ①判别式△=1 4a(1 b)>0 ②又设P(x_1,y_1),Q(x_2,y_2),PQ中点M(x_0,y_0)。由①得x_0=x_1 x_2/2=1/2a,y_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