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台湾当代散文理论的发展,相对其他文体理论迟缓,"五四"散文传统的压抑是其沉重的历史负担,突破因袭重负的呼声在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主义风潮中传出。从文体界说、散文分类、名称确定等基础理论的建构中,可以探视其独特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而"现代散文"名称渐成共识,则凸显了台湾散文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高校档案工作应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具体表现为:"以史励志"坚信念,"以人为镜"常修身,"以境育人"优环境,"以规导行"立诚信,"勤奋好学"长本领。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散文理论研究往往忽略了散文本质论与本体论的差异,将二者混为一谈。考察散文本质论言说,"自由性"范畴颇有开拓的新空间,而散文本体论对于审美性与文化性关系的思考也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是对德州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生活实践、人文素质、价值追求、人生信念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既植根于德州作为一个古老城市的长期历史文化传承,又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德州的生活现实,更着眼于实现未来幸福德州理想的美好前景,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与完美体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事实支撑。"厚德"包含着德州的文化根脉,"包容"体现了德州的人文个性,"创新"着眼于德州的现实引领,"图强"彰显着德州的时代追求。这一精神不仅代表了德州的整体形象,而且必将引领德州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情感凝结而成的,她执着地追求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美学境界,并且能时时显示出自己的独创性,呈现出中国特有的清雅疏淡、意味深醇的人文艺术精神和民族风格特色。如果把琦君散文比做一位温婉淡然的女子,那么"诗意"是她的气质,"禅意"就是她的风骨,"情意"便是她的灵魂。琦君散文的审美特征将从"诗意美"、"禅佛心"和"人间情"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风"音乐与台湾现代派诗歌不仅血脉相连,而且殊途同归。历史的隔阂造就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特有的文化乡愁,并逐渐衍化为台湾的文化传统,"中国风"音乐便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面对"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民族化"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风"音乐和台湾现代派诗歌最终选择回归传统,并试图用古典情怀来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是扬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依托"文化"与"生态"两张优质名片,"文化旅游产业"在扬州绽放出越来越迷人的光芒,为这座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注入了新的旅游内涵。本文对扬州文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扬州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10.
最初接触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还是几年前的事。中卫市文联与沙坡头旅游公司联合举办游记散文大赛,组织我们去沙坡头采风,顺便逛书店,我特意买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文化苦旅》等几本书。看后我知道,其中《行者无疆》一书主要写了,"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  相似文献   

11.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基于对散文本性的“生命”理解,从“史”的构架到体例分期上.着眼在一个“变”字,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散文主体的“自我”精神裂变为经纬.整合了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作家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在客观再现“史”的同时,融入了著者大量的生命体验和激情,从而派生出一种形象生动的阐释效应。一种通常学术著作所缺乏的人生意味和阅读快意。  相似文献   

12.
散文文体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困惑了无数研究散文的人。对于范围广阔、创作自由的散文文体不宜也难以给以一准确的定义,应于广泛阅读中外优秀散文的经验感受中体会归纳散文的特质,并从其与成熟文体如诗歌、小说、戏剧等的区别中寻找散文的理论生长点。文章即循此思路,试图总结、归纳、提炼、深化"真我""语言""情思"等散文文体的本质性特征,进行梳理与思辨。思考散文文体的本质属性不仅有利于散文研究的深入,亦有利于庸俗随意散文创作的良化。  相似文献   

13.
在场主义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可忽视的散文流派。文章通过在场主义理论的几个关键词"介入"、"本真"、"后现代主义"来探讨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征,从而就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檄魔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用檄文文体宣扬佛教。后魏时期释僧懿创作的檄魔组文即是一组颇具特色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教,它在创作中采用了一些富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元素,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在文体上采用中国传统檄文,内容上使用中国本土典故故事、官职名号等。分析这种中国本土化特征在檄魔组文中的体现、产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等,必会促进檄魔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散文”具有重在探寻、弘扬、传承民族主流文化脉胳与内在神光,充满着“我性”的文化对话,注重语言的艺术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鲜明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其产生可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文化散文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散文走出了狭窄的感性空间而具有了旺盛的艺术活力,且润泽着当代文化散文。因此,当前所谓“文化散文”热,其实质是对“五四”精神的呼唤与回归,对功利、虚假、平庸散文的一种检讨与反拨。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散文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扩大创作视野,包含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浓厚,对生命存在和内涵的感悟,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他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散文的"美"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其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娓娓道来,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贾平凹散文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真正使用好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