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亦是如此。一篇文章的开头能否打动编辑、抓住读者,往往决定着这篇稿件的命运。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记者或通讯员都非常注重文章开头事例的选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锤炼。一篇成功的通讯,不只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传神的标题、深刻的内涵和合适的文体,还应有着一个“抢眼”的开头。所谓“抢眼”,就是令人眼前猛然一亮,让读者一瞅上你的文章,不看完就不想放下。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用鲜活的事例吸引读者。在通讯的写作中,对事例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开头的事例,它既是鲜活的,又是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2.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3.
多往新闻标题里面提炼新闻点,是保证新闻标题鲜活的妙招。新闻标题里面必须有足够多的信息含量,才会使新闻标题增色生辉。增加新闻标题中信息含量的妙处之一是,可以使标题有深度,鲜活生动,吸引读者作为一篇新闻稿件,它的导语要比正文重要;作为一篇统领全文的标题,润色好了要比润色好导语还重要,因为标题才是最扯读者眼球的,读者的第一落脚点永远是新闻标题。所以,拟好一则新  相似文献   

4.
新闻作品虽不象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塑造典型,但却可以在浩瀚的生活海洋中捕捉典型,用真人真事所独具的力量,起到教育、鼓舞人的作用。《法制文艺会演昨出现感人一幕,杨飞飞隔铁窗与儿子同台唱戏》这则消息,是在生活中选取的一个活生生的事例,因而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沪剧演员杨飞飞是上海人民所熟悉的著名老演员,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当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读者只要一看这则消息的标题,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迫切地想了解她的家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消息的导语之后,作者便娓娓道来:在全市法制会演  相似文献   

5.
谈网络新闻标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可以提供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每日传输极限的海量新闻信息。然而,有一利,也就有一“弊”:对于新闻编辑来说,消息条数太多了,展示起来就不容易安排。 目前比较有规模的新闻网站都采用数据库方式处理新闻信息,读者可以采用栏目搜索或主题词搜索的方法,查找所需要的内容。不过,当日的新鲜新闻不仅要人数据库,更须放在网站最显眼的“货位”上展示,因为它们是最鲜活、最能吸引读者的内容。 网络新闻标题的限制 展示新闻最简单的和最经济的办法是列出标题。报纸或杂志的新闻编辑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过,报纸杂志的标题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散文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一个文学形式,读者多,作者也很多,社会上任何人都可以来谈散文。但世界上看似最简单的东西也是最复杂的,有没有能力,关键就是看你如何将最复杂的事情处理成最简单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建立新的散文观。经常有这种现象,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小说家,但是后来就不写了,也被遗忘了。但是散文界70年代、80年代成名的作家现在还在写。这  相似文献   

7.
读者每天打开报纸,首先要看第一版.道理不用多说,因为第一版是报纸的第一个要闻版.一般读者每天总是急切地想从这一版上了解国内外发生了什么最重大最新鲜的事情,发现事物发展的方向,获得最新的知识和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正确方法,这就给第一版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最重大的任务:怎样把这个版编成名符其实的第一版、要闻版?这里,我想谈谈个人参加人民日报第一版编辑工作的若干体会.当然,报纸第一版的任务是因报而异的.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有差异,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有差异,即各有其重点;不同性质的报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那种对读者的感染力量。一篇新闻,是否被读者接受,最关键的就是这篇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欲知之内容,那么新闻就算差一点,读者也愿意看下去。——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求新,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就是希望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新事情、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有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并不是说社会上发生的每个具体事例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素材,记者要善于从众多的事例中进行选择,发掘。只有那些从全局观点出发,立足于对新闻事件系统地、整体地把握基础之上、准确充分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特征的事例才可能做为新闻事件的素材。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选择的事  相似文献   

10.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好新闻,如果标题平淡乏味,就有可能与读者失之交臂;而准确生动、耐人寻味的标题可以就像磁铁一样吸引成千上万的读者。 新闻和标题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新闻决定标题,而标题对新闻又有能动作用,它可以把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本质的新闻事实揭示给广大读者,突出新闻主题,为表达新闻内容增光添彩。我们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一张报纸,不管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都应该充满鲜活的新闻,使各个层面的读者得到他们要看的东西。报纸不是杂志,不是理论和文学或其他专业刊物,快捷的新闻应是它的主体和骨干。现在我们国家已步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也是商品,它要靠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占领读者市场。相反,一张报纸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失去读者,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和经济效益。 《扬子晚报》是一张四开四张十六版的报纸,有要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1995,(5)
把读者带进现场现场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明显区别在于:重心不仅是陈述“发生了何事”,而是着重展现“发生时的情景”,强调以鲜活的现场感、画面感来打动人心。如上面这篇报道,其结构主线就是几个相连贯的现场特写镜头的剪辑。从一开始,读者就被带进现场,“看到”...  相似文献   

13.
姚远  张兴  王桥 《新闻窗》2009,(6):8-10
作风实,文风才新 新闻报道要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前提在于有好的作风,肯于吃苦,肯于扑下身子深入生活,才能发现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自己首先受到触动,有感而发,才能写出读者爱看、想看的报道。今年9月中旬至10月初,我们采写“走进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厦蓉高速公路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15.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有责任有义务把最鲜活的新闻资讯带到报纸的版面上,让“热气腾腾”既可读又可用的新闻激发读者的兴趣。那么,在新闻制作的链条上,报纸的编辑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为了配合党的十六大宣传,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专栏2002年10月到12月开设了“从身边看变化”征文。由于征文讲述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真实、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的历史性巨变,因此一经推出,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本文从思想上贴近、内容上贴近和形式上贴近这三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从身边看变化”征文取得成功的原因,说明了新闻媒体只要深入实际,思考问题,善于根据读者的要求策划选题,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就能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相信读了此文,读者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新闻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有责任有义务把最鲜活的新闻资讯带到报纸的版面上,让"热气腾腾"既可读又可用的新闻激发读者的兴趣.那么,在新闻制作的链条上,报纸的编辑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8.
报纸是办给人看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有人说,“读者是皇帝”,是“报社的衣食父母”,这话虽不尽然,但从思想认识上来说,把读者摆在第一位,让他们在报纸上说长道短,并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办好报纸,使读者喜欢,发行量就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就有了。相反,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发行量很少,不但报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就是报社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可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采编人员都是这样看的。就拿我们报社来说,有些同志往往存在任务  相似文献   

19.
面对纷繁叠出的报纸,读者总是最先选择适合自己口味和心理的报纸去阅读。办报人如何使自己的报纸赢得读者,成为他们接受传播的第一选择,这是新闻改革,报业竞争的一个重要问题。邢台晨报在邢台市是颇受欢迎的一份党委机关报。报纸发行量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居上游,人均占有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市区平均15人就有一份晨报,报纸覆盖面较为可观。“报纸一到,先看晨报”,表明了读者对晨报的热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报纸比做一个人,视觉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的衣服。一直以来,"全国党报长得一个样",这是很多读者对党报的普遍评价。而这其中,不仅有新闻内容上的雷同,在报纸的品相上同样缺乏个性。此次辽宁日报改版,视觉中心的任务就是让辽宁日报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鲜活生命,每天为其量身定做最得体、最恰当的衣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