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诗史"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诗史"传统,更推动了"以诗为史"传统在理论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辛亥以后,所谓的清朝"遗老",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士人遗民现象,在民国政坛、学界一度仍极活跃。王国维无疑是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位著名学者。士人遗民秉承其儒家名教思想的信仰,通过一系列身份标志确认其遗民身份,并以"守国"与"守天下"的传统观念相互砥砺,在立身行事、诗文创作及学术研究中,顽强地昭示其特立独行的品格和文化诉求。深受近代西学影响的王国维,在其走向遗民的思想进程中,遗民心态对他的古史研究与文化观念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证式的治学方法与回归儒家传统的文化理想之间的紧张,始终浸润于王国维的古史研究之中,这也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清初遗民诗,在清代诗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于地理区域以及文化背景的原因,清初泰州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独特文化个性,又与维扬遗民诗群有着隶属关系的创作群体。泰州遗民诗群的构成比较复杂,这个诗群主要由泰州本籍遗民与流寓泰州的外籍遗民两部分构成,代表人物是吴嘉纪和冒襄。尽管是一个隐逸型的诗人群体,却呈现出极具个性的群体心态。由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泰州遗民诗群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历史上都与中原及江南各省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明清易代之际,云南却涌现了一大批明朝遗民,其数目甚至不亚于两湖、两广、江浙等儒家文化发达的地区,这与云南在整个国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甚相称。尝试从明代移民入滇、滇地儒学发展、明末云南社会形势及永历帝入滇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明末云南遗民层出的原因,并就教于有道。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遗民词是唐宋词光辉的最后一页。在宋元之际的词坛,遗民词人形成了江浙遗民词人和江西遗民词人两大创作群体。这两大群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都具有隐逸的思想特征,创作题材上都由舞榭歌台、秦楼楚馆的男女艳情转为自然之景、隐居之乐等。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意象的选取、词风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南宋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二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遗民诗人群的出现是清初岭南文坛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形成受到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体包括岭南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移民文化、重诗的风气及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此外,岭南理学新派与经世思想的推动、遗民先贤生存智慧及本地结社文化之熏陶也是清初岭南遗民诗人群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瑞 《语文知识》2010,(4):87-88
在宋元易代之际,大量遗民文人不与新朝合作,与蒙元统治者保持着一种疏离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的遗民社会中,老庄思想颇为盛行,不仅深刻影响着遗民的人生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选择,而且对遗民散文的创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宋遗民散文推崇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念、隐逸思想,艺术上也多取法老庄之文。这种创作倾向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频繁的诗人社事和深厚的诗化氛围,促成了山左遗民诗群创作的盛况;而清初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对于这个诗群成员处世心态的选择与人格类型的形成有过不可低估的影响。由于相同或相近的处世态度和人格特点所决定,山左遗民诗群也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宋元之际南宋遗民词普遍存在“以词存史”的创作现象.存史纪史的叙事性主题、词人行迹的叙事性记载,拓展了词体的功能结构,使南宋遗民诸家词作具备了叙事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遗民词人这种创作实践,在部分词人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当可视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自觉.纪实手法、褒贬笔法、铺叙手法及联章体的运用,可视为词人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清初遗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形成并繁荣于长江以南地区,显示了文学的地域性。清初遗民文学在江南地区的繁荣除了和历代的文化积淀有关外,还与其他诸多必然、偶然因素有关,本文试着讨论清初遗民与遗民文学在江南地区出现并繁荣的诸多因素,探讨文学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2.
南宋遗民词人的仕隐之惑,是指他们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因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的压力不得不出仕元朝学官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矛盾困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它源于遗民词人在生存困境和宋元文化环境对比中激发起来的遗民意识的勃兴。  相似文献   

13.
《板桥杂记》虽然是一部冶游之书,但值明清交替之际,却渗透着汉文人普遍的“遗民情怀”,仔细剖读《板桥杂记》会发现,这一时期“遗民文人”普遍感伤的常常不属高尚的家国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失语和个人的挫败感。  相似文献   

14.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总其生平之志,除著述、授徒之外,广交天下友也是他们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皖中诸遗民即是其遗民朋友中的至交。由于特殊的身份及时代背景,易堂九子与皖中遗民之交游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除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外,更重要的则是以“交游造士”作为救世方式之一,是其经世理念的体现,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明易代与宋元易代一样,遗民也接踵而起。大量汉族遗民诗人的存在是明初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这些汉族遗民诗人大都在元末诗坛负有盛名,他们在入明后,或拒不入仕,或不奉正朔,在诗文中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怀念故主,甚至为元朝死节。这种普遍的元朝情节与重新建立的汉族政权之间的疏隔使他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悲惨处境。从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动向和诗文中流露出来的遗民情节看,"君臣之义"超乎"夷夏之防"是汉族遗民诗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清初明遗民编选的当代诗选将近五十种,流传至今的尚有二十五种。这批丰厚的遗民诗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后出的《遗民诗》的光辉所掩盖,它们的价值也未为今人所知。遗民选家源自其对易代之际时代氛围的切身感受而对选本采选对象、体例、风格所作出的独特选择是《遗民诗》所缺失的。在目前存世的选本中,有大量重要且未被《遗民诗》所收录的诗人诗作,因此它们对于考量清初遗民诗史具有重要价值。现存的选本体现以下特点:1.诗史题材的大量涌现;2.多真情实感的抒发;3.偏好沉郁悲壮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广东是近代晚清遗民较多的几个地区之一。这有历史的渊源,也有学风的遗传,同时还有地理的原因。广东晚清遗民的政治态度和表现是复杂的,他们大多通过办实业、从事文化教育等活动来资助一些前清项目,编辑晚清历史、广东遗民事迹与地方文献,从而建立与过去的种种联系,寄托其遗民情怀。  相似文献   

18.
吴嘉纪在明清鼎革之际选择了归隐山林,吟诗终身。他隐居的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又是当时遗民聚居的地方,在那里,那些性情相投、经历相似的遗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结社于淘上,诗酒唱和,相互安慰,踟躇于乱世中。东淘遗民诗群的存在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清初文坛上的一道风景,在清初结社运动风行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唱出了自己的遗民心声。吴嘉纪无疑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才和成就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社会的沧桑巨变,夷以代夏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明遗民。明遗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褚人穫,褚人穫在创作《隋唐演义》时,从亡国的反思、复兴的希望等方面表现了自己的遗民思想。  相似文献   

20.
清初遗民与贰臣交往心态十分复杂。著名遗民傅山与仕清官员魏一鳌在顺治年间交往密切,其交游心态可作为清初遗民与贰臣交往的典型。在考察他们交游情况的基础上,主要以傅山为视角,对其与魏一鳌交游过程中寻求政治庇护、生活帮助的功利性心态与对魏一鳌欣赏、同情、理解的心态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