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曾 《中国文化》2009,(1):156-160
自然,自在已然的大存在,这是本人对自然的一个简赅而确切的定义。它是不藉外力的“自在的”存在。“自在”极言其无处不适宜,无处不合理,无处不恰到好处。在狄拉克看来,只有最精密的数学,庶几描绘其构成。“大存在”,言其空间广大无垠,时间无尽无休。一百亿光年,不可方其遥,一百亿年不可述其永。人类在这个大存在的面前,  相似文献   

2.
自然,自在已然的大存在,這是本人對自然的一個簡賅而確切的定義.它是不藉外力的"自在的"存在."自在"極言其無處不適宜,無處不合理,無處不恰到好處.  相似文献   

3.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35-235
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恒源祥香山美术馆承办的“‘师法自然’·2011画家写生作品展”于4月22日在恒源祥香山美术馆开幕。此次画展汇集了上海美术界i00余幅写生佳作,从这些厕家深入生活和贴近自然的写生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生活、拥抱自然的艺术轨迹。  相似文献   

4.
脱俗,还是顺俗浅论庄子的处世观陈年年对庄子,我原先有一幅臆想的构图:旷野,轻风,端坐的身影,清瘦的脸颊,微闭的双眼,耳边回旋着天籁。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绪充溢着整个天空。的确,庄子反礼质而任自然,反经济而贵真性,反儒墨而重生。从他书中看到的...  相似文献   

5.
松海听涛     
静静地坐在天空山元君庙前,面对满目苍松,聆听松涛阵阵.切肤彻骨地领略岱阴第一洞天──后石坞幽区自然自在的风光.内心不由自主地对大自然升起一种尊崇和敬畏。平日里的躁气俗念消散殆尽。 我特意选择这里,专程前来感受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缘起于一位环保专家的讲授。此刻,置身于这片自在的幽静美丽之中,联想那些来自城海人流的喧嚣嘈杂.开始对青年专家的话不再陌生。时至今日,人类确需通过对环境的审美感受,来重新认识自然的环境意义了。从尊重自然的异质性,以使人类与之共存共生的角度来思考环境问题,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2010,(5):F0003-F0003
(上接中插) 信这些物件从未经受过这样的疑视,被置于特选的背景上,在精心设置的光线下,被镜头凝视,由此而被发现了“使用价值”之外的价值,甚至被赋予了可供审美的品性。当然,这些“自在之物”一旦被摄取,即不免拨出了“日常”而别有意味——沈继光和他的伙伴的摄影工作也脱不出此种悖论,我们却不妨对于他们的“发现”怀了欣喜。  相似文献   

7.
郭英剑 《寻根》2002,(1):38-41
费城(Philadelphia)是一座老城。我存美国结识了一位画家朋友,他有一幅油画给我印象很深。他画的是费城,标题是“我爱费城”。他80年代中期从北京赴美,至今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六七年了。他一直在费城居住着,自然对费城充满了感情。  相似文献   

8.
道教与建筑艺术张育英由于道教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美学思想,将道家美学观念演化成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对文学艺术起了不可估量的浸染和辐射作用。就建筑艺术而言,道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美”等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建筑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楹联书法展》以数十位名家近70幅楹联作品,传送新春的喜庆与祝福。“仰天止马,沙场点兵”“熙洽清风盛.骁腾紫气来”“祥光盈禹甸.正气满乾坤”“马蹄声声报春飞雪片片凝瑞”……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楹联,尽显书画大家的深湛功九充分体现国博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办馆宗旨。  相似文献   

10.
为沃视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旅居瑞士的中国青年书画家何卫群6月下旬在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万国宫举办了“和平与自然中国书画展”。百余幅中国山水、花鸟、书法、印章及版画作品参加了展出。这是庆祝联合国成立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联合国举办的一次中国书画作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一次与学生的色彩课中.在黑板上写了“水彩”两个字:其中“水”字顶天立地,“彩”字只有一点点。这其实写出了我对水彩画的了解和理解:水彩如玉,水是关键,彩是颜色,点入其中;于是造就了一块块翡翠和一幅幅好画。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化年鉴》2012,(1):36-37
2011年,长宁区文化局组织开展“永恒的爱”——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长宁区群文原创作品活动,共收到舞台演艺节目39个、美术作品239幅、摄影作品932幅、书法作品112幅。  相似文献   

13.
年过六旬的谢耀承一生与闽西的客家土楼结下不解之缘。他出生在“土楼之乡”永定县的下洋,在土楼里度过童年的时光,一生以土楼为题材创作了四百多幅各种风格的“土楼画”,他的独树一帜的“土楼画”享誉海内外。中国一位名导演给他取一个别号“谢土楼”,从此朋友们干脆叫他“谢土楼”。  相似文献   

14.
刘笑敢 《中国文化》2004,(21):18-23
一、“道法自然”如何读?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节,历来有不同的读法。特别是“道法自然”一句歧异更多。不同的读法就涉及不同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5.
田秉锷 《东方文化》2002,(2):119-122
“三国”,由“汉”的大一统分迸支离而成。“一”分为“三”,神州幅裂,故国烟灭,何其悲哉!酝酿了60年,“三”复合“一”,江山大统,新朝鼎革,又何其喜也!  相似文献   

16.
“要表扬”与官僚主义王书春记得有一幅漫画《包公落选》,某廉政表彰会上,获奖者分别拒贿1000次、500次、200次等等,而包公是0次,自然名落孙山了,气得包公大叫:谁敢给我贿赂!这些"评委"们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只听汇报、只看数字,于是真正廉洁的包公...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安徽省博物馆胡欣民馆长宣布:“我馆所藏561幅潘玉良油画中的108幅毁损油画,经以台湾油画修复师李福长为首的两岸专家7个月的工作,在合肥修复成功。我们将从修复成功的油画及少数其他油画和中国水墨画中,挑选百幅左右的潘玉良作品,明年赴台北、高雄、台中三市展览,为海峡两岸人民化交流搭建桥梁。”一时间,潘玉良的名字及其画作再次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8.
恰逢今年“国际三八妇女节”,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博艺画廊举办的《惊蛰~猫王姜鲲画展》是当代女画家姜鲲以猫为主题的数十幅绘画。  相似文献   

19.
风雨私塾     
魏佳佳 《寻根》2012,(2):10-13
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的郑板桥,早年家贫曾做过私塾先生,他描述那时的生活说:“教读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过春秋。半饥半饿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生动地描述出古代塾师的困厄。其实,  相似文献   

20.
恢宏、壮丽的大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中国的山水画家很早便意识到更多的想象远比描摹表象更为重要。描摹自然的真实并不能彰显自然天地之大,反而会局限其中。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位居第一,以气韵为先,备受后人推崇。从公认最早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图》起,山水画的发展便是以一种表达的面目出现。而早期的山水无论是山石体积还是轮廓结构完全是以线条协调画面,形成装饰性很强的青绿山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