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音乐家扬科》(小语11册10课)在叙写小扬科悲惨遭遇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景物描写,演染场景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抒发作者感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景物描写的拟人化,有效地突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性格特征。故事开始时,为了表现扬科对音乐的特殊爱好和对大自然奇妙乐声的敏锐感觉,说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乐声”,“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在作者的笔下,小虫和麻雀都仿佛具有人的情感、人的歌喉、人的演奏才能,它们都仿佛知道小扬科是一个酷爱音乐的孩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并组织学生释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主旋律。在预习《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程琛同学提出:扬科之死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有的大声喊“值”,有的驳斥道“不值”。顿时,课堂上唇枪舌剑,“硝烟弥漫”。我见此状立刻改变教学计划,变课堂教学为“扬科之死”辩论会,把持“值”观点的分为甲方,反方为乙方,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热烈的讨论。甲方认为:扬科酷爱音乐,有着较好的音乐天赋,他想拥有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正是酷爱音乐…  相似文献   

3.
郭成来 《云南教育》2003,(34):18-18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创设怎样的学习环境?我在实践中发现师生间充满互动、和谐的环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案例《小音乐家扬科》一、音乐揭题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老师给大家放一首乐曲。(曲调舒缓缠绵)想一想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们喜欢什么乐器?很久以前,外国有一位叫扬科的小男孩(板书“扬科”),他非常喜欢小提琴,大家都称他小音乐家(板书“小音乐家”)。他为了摸一摸挂在墙上的小提琴就被主人活活打死了。(放曲调凄凉悲哀的乐曲。)二、合作互动,感知文本&!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体会?!!你从哪里看出扬科具有小音乐家的素养?…  相似文献   

4.
周金梅 《四川教育》2004,(10):23-23
【案例】这是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片段。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师生进行了如下交流:师: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扬科进了食具间,跪在小提琴前,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你能从这幅画中体会到什么?生:小扬科穿的衣服是破的,脚上鞋子也没有穿,从这里我体会到他家里很穷。生:从他蓬乱的头发可以看出,他穷得连理发的钱都没有。生:小扬科跪在地下,身体微微向前倾着,眼睛盯着小提琴,他多么想要这把小提琴啊! (学生的理解尚停留在小扬科的外形上)师:大家能从扬科的外形上来体会,不错。同学们,让我们走…  相似文献   

5.
《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酷爱音乐的扬科的悲惨命运中体会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分辨事物和联想。我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备课,设计了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眼案例演上午教学公开课《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下午我带着成功喜悦的心情,准备把第三课时上完,做好这篇课文的教学扫尾工作。我在指导学生了解“扬科因太爱音乐而遭毒打致死”的有关内容,激起学生对扬科的同情之后,提了一个问题:“若扬科还活着,将来他可能会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音未落,有位男同学就把手举得高高,我为他能有如此快捷的反应感到高兴。他说:“我认为扬科是不会活着的,即使这次不遭毒打,他迟早还是会丧命的。”我意识到这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在思考问题,正是引发…  相似文献   

7.
相关课文:《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月光曲》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钢琴奏鸣曲《月光曲》的故事。《小音乐家扬科》写的是一个热爱小提琴演奏却无法拥有小提琴的男孩扬科的故事。你喜欢音乐吗?你听过哪些音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音乐家、乐器以及音乐分类的相关知识吧。  相似文献   

8.
《小音乐家扬科》中的扬科是旧波兰的一位穷孩子。他酷爱音乐,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可是在那黑暗的旧社会里。这位有着美好心灵和艺术天才的孩子终于死在恶人的皮鞭之下。课文在读者面前展示的是一幕“天才被毁灭的悲剧”。课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始终贯穿全文的“声”的描  相似文献   

9.
《小音乐家扬科》写的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最后含冤死去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吃人的剥削制度下,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种种迫害。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痛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文中四次描写了扬科的眼  相似文献   

10.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谁能说说扬科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充满音乐想象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深深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引读)“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 ,哪怕只摸一下 ,他也够满意的了。”课文围绕着这样一个伏笔逐步推向高潮。这节课深入学习课文的四、五两段。二、学习第四段1 学生细读第四段。每个小组提提问题 ,重点解决一个疑难问题。2 教师巡视 ,作必要的了解 ,拟定教学思路。3 学生质疑 ,按学情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4、重点理解 :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 ,哪怕…  相似文献   

11.
沈志媚 《师道》2005,(7):26-26
在悟读《小音乐家扬科》一中“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这一句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扬科为了这把小提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这位学生的语感无疑是敏锐的,但这时有一位学生却竭力反对:“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扬科还要这把小提琴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有好几处写了扬科的眼睛,“眼睛”描写所表达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窥视出扬科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第一小节写道:“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从“闪闪发光的眼睛”上可以看出扬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3.
《小音乐家扬科》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位酷爱音乐的穷孩子——扬科,因不小心触动了琴弦而被毒打致死的悲惨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以读为本,紧扣"梦寐以求"和"梦想破灭",在"情"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同扬科的命运共成长,使其体会扬科的渴望、恐惧、悲惨,以及作者的同情。通  相似文献   

14.
案例:《小音乐家扬科》(生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师:白桦树在哗哗作响,白桦树在哭泣,白桦树在号叫。同学们,此时此刻,在白桦树的哗哗声中,你仿佛听到白桦树在诉说些什么呢?(出示: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它在说:“。”)请大家根据这句话的提示,走近扬科的悲惨生活,写一段话。(生或低头沉思,或紧锁眉头,或奋笔疾书,10分钟后在低缓深沉的音乐声中交流)生:……唉,扬科,你是一个富有杰出音乐天赋的孩子啊!可你身处19世纪的波兰,天才被埋没了。看到你过早地死去,我真是爱莫能助。我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生:……扬科,你竟然拿自…  相似文献   

15.
摹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叫象声词。我们如果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象声词,就不难发现它所起的修辞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小音乐家扬科》中先后出现了七个象声词,现结合课文简析如下: ①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扬科有时到树林里去采野果,他目之所见是树林里在奏乐,耳之所闻是“噢咦”、“噢咦”的乐声。这不正是扬科如痴如醉地酷爱音乐的形象化说明吗? “噢咦”!“噢咦”!两个象声词连续反复,突出了音乐的节奏感。两个象声词后再加上一个省略号,说明这乐声持久不息,也说明扬科听得久了,听得入迷了,乃至忘了采野果,空  相似文献   

16.
《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把扬科“很瘦弱”的长相与他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进行比较。这篇课文一开始,在介绍扬科时写道:“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作者在这里写扬科“很瘦弱”的长相时,又特别写了他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已近尾声,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小音乐家扬科》这课,你有什么感想?”稍停片刻,一双双小手纷纷举了起来,许多同学眼睛里还噙着泪水。那恳切的目光仿佛在说:“老师,我说!”“老师,叫我吧!”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是那样的热烈,感情是那样的真挚,认识是那样的深刻。“学完这课,小扬科那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形象老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为了摸一摸管家仆人的小提琴,竟被活活地打死,这多么不公平啊!资本主义社会真可恨!”“当我读到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的时候,被他酷爱音乐的强烈感情打动了,我真想用自己积攒的钱买把小提琴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师:酷爱音乐的扬科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生1:如果扬科生活在我们新中国,他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音乐一定能得到发挥,可惜他生活在黑暗的社会,才会有这样悲惨的命运。生2:当时波兰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啊!他的死是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已预习《小音乐家扬科》(六年制十一册)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抓住小扬科“被活活打死”这一悲惨结局首先讲读第五段。出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扬科挨打时、挨打后情况怎样?2.最后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的科头上不住地号叫”你怎样理解?学生学习这段后,大声为扬科叫不平:“有什么罪?要把这样一个只8岁的小孩活活打死?”问题由学生提出,我因势设问:“你们想知道小杨科为什么会被活活地打死吗?”“请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第四段。”只几分钟,学生纷纷议论:“看一下小提琴有什么要紧?”“哎,他偏偏要看小提  相似文献   

20.
张青淑 《湖南教育》2007,(10):33-33
教学片断: 师:酷爱音乐的扬科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如果扬科生活在我们新中国,他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音乐一定能得到发挥,可惜他生活在黑暗的社会,才会有这样悲惨的命运。 生2:当时波兰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啊!他的死是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