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于现代育人工程,就很有必要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与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之间的民族文化联系,加深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行透析和诠释。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理论高度,为高校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盛欣 《教师博览》2023,(30):25-27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双减”“双新”(2022版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深耕汉字教学研究领域,树立汉字教育新理念,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能力,触摸汉字文化内涵,发挥汉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加上“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三清”验收制度,形成了“洋思模式”的核心。它启发我们:转变学生观;转化后进生作为教师考核一项标准;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堂”为“学堂”;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知行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二是知先行后(“论先后,知在先”),三是以行为重(“论轻重,行为重”)。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知行相互依赖是总原则,知先行后和以行为重是具体操作;知先行后强调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重突出知依赖行的贯彻。朱熹知行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而不可将任何一个方面孤立或夸大。王守仁对朱熹的指责恰恰是犯了将其中的一个方面“论先后,知在先”孤立看待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以玛格丽特·米德“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的转变为理论起点,结合全球化时代日新月异的背景,分析人类文化传承由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由学习前人到学习后人、由模仿经验到学会探究的趋势,反思“适应论”教育价值观的狭隘性与滞后性,确立超越性的“未来时”育人观.  相似文献   

9.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10.
王雪 《文教资料》2013,(29):122-123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魅力,“郢”字自不例外。本文就以“郢”字常见的组词(村庄名)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来探讨一下其所蕴含的特有文化,从而展现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余小刚 《四川教育》2022,(8):45-46+48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生长于本土的“汉字童诗”则将汉字文化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育人价值。为此,探寻汉字童诗的教育价值、教学创意以及由此生成的方法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诗歌教学实践创新在文本、课堂方面的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12.
探究性“理字本”基于学情、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归纳、整理错别字的基础上,探究汉字学、汉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领会汉字的文化魅力,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使用探究性“理字本”的策略有:以“汉字捉虫”的形式,梳理错别字;以“寻根溯源”的形式,追踪汉字来龙去脉;以“字说字话”的形式,悟得汉字之奥秘。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世界上流传至今唯一表意体系的文字。到现在它依然魅力无穷,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因为它包蕴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影缩的方式传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一”字是汉字中的重要一员,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它排在第一部第一字。从“一”字及与“一”字相关的“天”、“元”等字的含义上,我们可以透析出汉字不单单是一种书写符号,它更多展示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意识,更多地传达着中华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人”表示“天地之性最责者”,《墨子》中有不少用法特殊的“人部”字,正反映了墨子思想上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与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相一致。文章采取汉字文化学的方法,对《墨子》“人部”字的形体特征、意义类别和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证明了《墨子》中众多“人部”字的特殊用法正是在“兼爱”与“非攻”思想指导下有意进行选择与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同流”并交织产生出“礼”“巫”文化的多层叙事,不仅可以探索乐舞中“象”与“意”的美学观照,而且揭示了青海区域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和合文化思想。特别是“庄稼其”乐舞中表现的“序”与“和”,“同与合”的文化叙事,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观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推广“先学后教”,追求“少教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学后教”是对“先教后学”的传统课堂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根本举措。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先学后教”的课堂结构,从“教”与“学”双边及其相互关系上,具有“先教后学”的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特质:学生的“学”具有反思性,老师的“教”具有针对性,“教”与“学”双边具有互动性。反思性、针对性与互动性,就是“先学后教”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件宝。  相似文献   

18.
张凯在《是“音十”而非“立早”》一文中,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章”字拆分为“立早”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悖于造字原理。这从造字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对的。但汉字的拆分,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修辞。在汉字修辞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不拘“六书”法则。将章拆分为“立早”虽然不合“六书”的要求,却正好体现了汉字修辞在汉字形体利用上的特点,因而并非错误。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能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汉字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宋徽宗赵佶创新的“瘦金体”书法艺术独成一体,并且从崇宁、大观、宣和等年号钱上看出生活对艺术家的磨练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汉字的组成来看,“女”“子”就是好。女性好在哪里呢?我们先从两个事例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