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确立了先行调解制度以及先行调解的合法性地位,进一步完善了调解与诉讼的衔接,同时满足了当事人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但是,该条款笼统而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易造成司法混乱。因此,本文在介绍并借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调解制度的基础上,从先行调解条件、案件范围、主体、与诉讼的衔接等方面设计我国的先行调解。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逐步增强,以及法院受理的案件越发复杂、疑难,法院的审判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我国在实行立案登记制后,民事案件的立案量大幅度增加。我国现有的诉前调解模式虽然曾经起到过减少立案量、减轻审判压力的作用,但在立案登记制的要求下已受到严重冲击,亟需重新定位、构建,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冰雪运动纠纷具有跨区域、偏专业、重衡量的特性,适合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予以解决。 “法院+雪场+x”机制的实践经验表明,以法官进驻雪场的方式现场调解纠纷,能够有效提高调解的规范性,便于当事人 “接近正义”。同时保险公司人员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提升了调解的专业性。 但该机制仍存在诉前调解性质不明、价值导向错位、案件分流标准粗略、诉调衔接不佳、调解主体多元性受限等问题。就此结合我国的司法传统和现代调解制度,并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和德国的调解经验,针对冰雪运动纠纷的诉前调解问题提出,应当坚持人民调解的性质,并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追求效率,同时针对纠纷的不同焦点做出类型化判断,通过程序的设置确保正常的诉讼救济,以及建立冰雪运动员、体育法专家等专业人士参与调解的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虽缺乏相关法律依据,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院却得到广泛的运用,调解结案率甚至一度成为法院的工作指标。调解何以如此大行其道,它到底该不该被当下的行政诉讼审判实践所接纳,如果可以,调解与审判该如何衔接。此外,调解如要作为一项制度存在,它本身的价值基础是什么,现实中大量的法院调解活动是否已背离了调解制度设计本身的初衷而发生了异化,此种情况下,该如何规制这种异化的调解活动。这些即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层法院引入域外ADR多元调解模式,将其与本土资源相结合,在解决群众纠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ADR模式中,要求法官具备利益衡量和释明法律的司法技艺,以及具备充分的说理艺术。但该模式在适用中出现了调解滥用和政治介入司法的范式危机  相似文献   

6.
法院调解与审判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调审程序合一;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是调解;偏重调解构成了我国民事审判程序的主要特征,使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成为"调节型"的。但是,笔者同意学者王亚新的观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调解型"审判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审判人员总是以每个案件的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都可有其独特性的过程和结果来对抗一切怀疑与批评,与此同时,他对任何一个案件的处理也总是有可能不断地受到怀疑与批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由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必须根据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来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程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受传统调解文化及当代国际上“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的影响,并在我国大调解的氛围中,行政调解制度获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实务界,从中央到地方都以积极的态度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制度,但未臻成熟和完善,各项具体制度有待进一步系统性地研究和论证,廓清基本问题,完善对策建议,例如规范法律依据、厘定行政调解的范围、完善行政调解主体、完善行政调解的程序、明确调解结果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调解"作为独具特色的"东方经验",是我国司法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单一的调解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解决纠纷的需求。由此,一种以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大调解资源为核心,实现信息沟通、功能互补的"三调联动"纠纷解决机制在全国政法系统迅速推广。笔者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实践,针对"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相对接的"诉前联调"制度进行调研,以期对这项制度的完善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治安调解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安调解制度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够完善,治安调解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应重塑治安调解制度应有地位,解决治安调解主体的角色冲突,严格治安调解程序,实现治安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使治安调解制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东方经验"之美称。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调解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法院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日益凸显,如法官出于绩效考核的考虑,会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当事人,出现"和稀泥"、"以压促调"、"以判压调"、"以拖促调"等异化现象。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程序,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让法院调解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更加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结案率在2000年前后出现了剧烈波动,从起初的逐年下滑转而不断向上攀升,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当事人的诉讼观念转变及法院案件压力增大等因素均成为导致法院调解结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反思也引起了司法政策的转变,又使得法院调解制度重新受到重视,法院调解制度成为民事司法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常规手段,调解在现代社会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国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应当协调好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完善我国的大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3.
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历来被国家所重视。文章从建立行政诉讼调解的社会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宪法学基础作了一番分析,认为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调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无讼思想,其生命力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以小农经济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基本社会关系的结构、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等对传统调解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培养无讼、贱讼的意识,在司法制度上限制民众的诉权,在审理案件时司法官首选调处息讼的策略以及支持和鼓励民间调解等对调解的盛行不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政权性质、体制,以及司法构造、吏治状况等造成的中国古代司法的黑暗,使调解成为当事人趋利避害的必然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5.
行政调解制度是我国多样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弥补诉讼制度的不足。但我国的行政调解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从而极大限制了解决纠纷的作用。因此,应以我国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更好地整合大调解系统。  相似文献   

16.
法院调解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体现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和社会价值。从四个方面阐述调解制度在民商案件中诉讼的公信度和司法权威,从而展现调解制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结合刻意曲解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对曲解性法院调解用语进行基本界定及类型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价值衡量,从行为规范与程序规范的角度谋求调整曲解性法院调解,实现其应有的促成调解功能,并避免其对法治事业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法院结案方式的一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利弊和改革也是学者们广泛争论的问题之一.应从法院调解制度为何存在入手,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做好民事审判调解工作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作为一种纠纷的解决方式,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为社会的发展、人类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司法建设中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实际工作中广大法官深知处理民事纠纷以利益衡量办法来解决矛盾是处理纠纷的最佳办法,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民法院对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树立和落实公平正义的理念,实现人民司法价值,努力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纠纷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基于这一现象,强制性的调解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虽然解决了这一纠纷,但却带来了严重影响了人们自身的公平性。对此,本文将针对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