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于右任(1878—1964)陕西泾阳人,原名伯循,清朝举人。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部长。曾与宋教仁等创办《民立报》,反对袁世凯,并组织靖国军讨袁,任总司令。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6年后,历任陕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委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不久被袁世凯吞食。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民怨四起,国内“反袁”的呼声此起彼伏。开封报业走到了河南“反袁”队伍的最前列,相继出现的《大中民报》、《自由报》、《开封民立报》等,与袁氏集团的河南反动势力展开了顽强抗争。与此同时,《河声日报》、《时事豫报》等却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为袁氏的专制复辟摇旗呐喊。1913年7月,袁世凯宣布国民党为非法政党,国民党报刊和其它进步报刊均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史称“癸丑报灾”。自此,袁氏集团把持河南数年,开封少有报刊出版。  相似文献   

3.
《快乐阅读》2013,(5):2
于右任,一八七九年生,原名伯循,陕西三原人。一九○六年加入同盟会。曾参与创办复旦公学。一九○七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积极宣传革命。一九二二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长于书  相似文献   

4.
报人邵飘萍     
邵飘萍(1884—1926年),浙江金华人。1905年浙江高等学堂毕业。1912年与人合办《汉民日报》,抨击袁世凯专制独裁。1916年任《申报》《、时报》主笔,撰稿反对袁世凯。1918年创办《京报》。1919年5月3日晚,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的北大等学校的学生代表会上,他报告了山东问题和中国外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大造舆论拥护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立报》馆还成为革命党人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它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舆论、组织准备,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6.
试论于右任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在上海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在爱国、革命的宣传鼓动方面居功至伟,也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于右任在他的新闻实践中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理论,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强调新闻事业的重要性;2)主张新闻独立或自由;3)提出了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责任和道德;4)重视社评写作.其新闻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无论从作者群、传播内容、受众及销量等诸方面考虑,《民立报》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它的兴衰也就与革命力量的消长息息相关。辛亥后,主要负责人的投入政治,思想上的一度对袁妥协以及袁世凯封建军阀势力的发展和过于强大,都是导致《民立报》最终走向停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可是胜利的果实何以落到了满清旧官僚袁世凯手中?张聿光先生于1911年在《民立画报55上发表的政治讽刺漫画《袁世凯骑木马55生动地诠释了这一问题。他将当时民众切齿痛恨的“窃国大盗”袁世凯画成一个身着满清朝服。骑在木马上满脸堆笑的胖老头。袁世凯装模作样...  相似文献   

9.
典故三则     
不寒而栗【原典】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释义延伸】西汉武帝时,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任县令,又升为长安县县令。他在任职期间,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在史学理论界研究李大钊对袁世凯认识的问题上,曾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戴鹿鸣同志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以后的现实使李大钊“大失所望”,“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就看出了袁世凯军阀统治的专制实质”,他1913年发表的《大哀篇》指出:“所谓民政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专政,非吾民自主之政也;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狯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这是对袁世凯专制统治最早的也是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流传较广的《李大钊传》认为,《大哀篇》“尖锐地抨击了当时的军阀官僚政治”,认识到“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北洋军阀,‘拾先烈之血零肉屑,涂饰其面,傲岸自雄,不可一世’,……篡夺了革命  相似文献   

11.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12.
李伯元论     
(一)李伯元(一八六七──一九○六)名宝嘉,伯元是他的号,别署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因累举不第,后去上海,从事新闻工作。初办《指南报》,又办《游戏报》,上海之有小报是从他开始的。以后小报纷纷出现,但很少能赶上他所办的。不久他又将《游戏报》出售,别创《繁华报》。继而接受商务印书馆的聘请,任《绣像小说》编辑。光绪辛丑(一九○一年),清廷开特科,征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想借此缓和一下国  相似文献   

13.
彭雪枫是我党优秀党员,我军著名的青年将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等要职,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曾被毛主席、朱总司令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彭雪枫在领导淮北军民抗战的同时,十分注重部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他是新四军重要报纸《拂晓报》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本文主要阐述彭雪枫对《拂晓报》的创办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民族英雄。一、《拂晓报》概况1938年6月6日,河南开封失守,豫东皖北沦陷。彭雪枫根据周恩来、叶剑英同志指示,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于同年9月29日,率领373名…  相似文献   

14.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实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名家档案】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相似文献   

16.
名家与剪报     
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陶菊隐先生曾写过一本《袁世凯演义》的书。书中所用材料几乎全来自剪报。陶先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常剪贴报纸上的军政新闻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积累了大量的各派军阀活动史料。后来,他就整理、利用这些剪报材料研究北洋军阀史,写成了《袁世凯演义》这本历史小说。现代著名学者胡适以“剪报贵于恒,剪报贵于用”的原则坚持读报、剪报、贴报与用报,一生治学严谨,成效卓著,著作等身。  相似文献   

17.
民元章士钊主掌下的《民立报》带有强烈的章氏个人色彩,其所追求的绝对"言论自由"以及严格从学理角度处理民初复杂政治问题的方式,失之理想化,不合实际。在几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中,章士钊公开发表违抗同盟会"党议"的言论,招致该党其他刊物的指责,并引发党刊内讧,他也因此被迫离开《民立报》。故《民立报》与《民权报》等同盟会党刊间的激烈论战,很多是源于章士钊的个人观点与同盟会党刊原则的冲突,而非所谓同盟会内部稳健派与激进派的矛盾。章士钊在《民立报》的经历,典型地反映了民初许多知识分子虽不乏建设共和的美好愿望,却因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未能恰当地处理学理与现实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理想的落空。同盟会认识到党刊内讧的危害后,利用改组的契机,采取措施,加强对党刊系统的调适和整合。  相似文献   

18.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卖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12,(11):26-26
国民党元老谭延闽(1880—1930),系清末湖南立宪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辛亥革命后曾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及湘军总司令,1928年2月任南京同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转任行政院长(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  相似文献   

20.
李俊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16-18,52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其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此书中,司马迁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极大的痛苦,表现出了他为理想而忍辱负重的不屈意志,阅读《报任少卿书》,似在阅读司马迁饱含血泪的人生之路,从中可感受到司马迁高尚而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