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己与别人     
骆雅 《中学生电脑》2006,(10):52-53
村里住着一个农夫,他的名字叫作自己。自己有个邻居,名叫别人。  相似文献   

2.
美,来自内心     
很多时候,美丽不只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更是我们用心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爱,才变得分外美丽了。一棵小树、一朵浪花的美丽来自于人们心里的爱和快乐;一个人的美丽来自于他内心的善良和真诚。碗儿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可她却有个丑妈妈。她认为这个丑妈妈是村里长得最丑的女人,这个现实让她自己觉得很丢人,特  相似文献   

3.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4.
神秘主义与巴尔扎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光怪陆离的社会里,巴尔扎克这位凡书必读,凡书必看的好事者的世界观,必然也就成了一个迷惑后人的矛盾体。我们现在给他添上神秘主义,并不冤枉,因为话全是他自己说的。我们在《空想社会主义者与巴尔扎克》一文中提到他崇敬  相似文献   

5.
水边的守护     
孙道荣 《初中生》2014,(5):16-17
正一个佝偻的身影孤独地伫立在河岸。这是一个老人。他静默地凝视着平静的河面,满天绚烂的烟霞也洗不去他一身的沧桑。村里的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因为他每天都会站在这条河边凝视,冬夏不改,风雨无阻。仿佛任何人都走不进他的世界,他却乐于藏匿于自己的茧中。久而久之,人们因理解不了他这种古怪的行为,都说,他疯了!不过老人的沉寂也不是打不破的事。一  相似文献   

6.
我所学过的课文中,《凡卡》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只要一有空,我就拿出它来读、想。《凡卡》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写的一篇文章。它塑造了一个由乡下来城里做学徒的9岁男孩凡卡的悲惨生活。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凡卡是个孤儿,只有爷爷这一个亲人。爷爷也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将小小的凡卡送到城里当学徒。凡卡在城里无依无靠,备受欺侮,他受尽了折磨——老板动不动就打他,可那里,没有人同情他。读着《凡卡》,我不禁为自己出生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暗自庆幸。我在家里有父母疼,在学校有老师的教育、培养和关心。9岁时,我正享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7.
村情简介 我来自福建省邵武市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叫大放。然而,事实上家乡的一切情况与这个名字实在太不符合了。大放,故名思义是大大的开放,可家乡没有一点改革开放后的形象。村里没有什么公众设施,只有一个前几年建的现在也快要坏的电视接收器,外形似口大锅,村民叫它“锅底”,由于钱不足,仅能收两个频道。村里没有自来水,妇女们大清早要起床挑水。村里有些大老爷们成天无所事事,不是聚众打麻将,就是合伙买人家狗啊、鸡啊、鸭啊的吃,村里有的人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出。最苦的还是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在一间靠近牛棚的房…  相似文献   

8.
葡萄人     
有一个人长得像一串葡萄,紫色的,浑身胖胖的,眼睛小小的。他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村庄里,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不过村里的大人、孩子都很讨厌他,说他是葡萄怪兽。他很伤心,他决定找到自己的故乡——葡萄国。  相似文献   

9.
“不,小凡卡不能走,他得信守自己的诺言!”“不,小凡卡必须走。太晚了,再不走,爸爸妈妈要着急的,再说公园也要关门了。”“不对,如果小凡卡走开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诚信的孩子了!”“不对,小凡卡已经做到了诚信。他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一直在等待大哥哥们的回来,是那些大哥哥不守信用!”“小凡卡太老实了,怎么那么傻啊?要是我早走了,游戏本来就是玩玩的啊!”“老师,我觉得小凡卡应该走了。他可以让门卫转告那些大哥哥们,也可以直接去找大哥哥,告诉他们说我一直在等你们,我遵守了自己的诺言!”……这是《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诚信真可爱》一课…  相似文献   

10.
“不,小凡卡不能走,他得信守自己的诺言!”“不,小凡卡必须走。太晚了,再不走,爸爸妈妈要着急的,再说公园也要关门了。”“不对,如果小凡卡走开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诚信的孩子了!”“不对,小凡卡已经做到了诚信。他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一直在等待大哥哥们的回来,是那些大哥哥不守信用!”“小凡卡太老实了,怎么那么傻啊?要是我早走了,游戏本来就是玩玩的啊!”“老师,我觉得小凡卡应该走了。他可以让门卫转告那些大哥哥们,也可以直接去找大哥哥,告诉他们说我一直在等你们,我遵守了自己的诺言!”……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名医扁鹊对世人说,在他家,医术最高明的是他的大哥,其次是他的二哥,他自己只能排在第三。大家问他何以见得,他说,大哥在别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会提醒人们该注意些什么来保持健康,所以村里的人都很少得病,因此也只有村里的人知道他:而二  相似文献   

12.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三峡的源头有个平原 ,那儿座落着一个只有上百户人家的小村庄。一天 ,当樵的尸体被村人发现时 ,这个小小的村庄沸腾了。樵是村里的青年 ,是村里第十九个冒险去三峡 ,第五个遇难的人。樵要好的朋友尧站在一旁 ,很伤心。他恨 ,恨这条大河———三峡。是它 ,吞噬了五条宝贵的生命 ;是它 ,一次又一次的给村里人带来悲痛 ;是它 ,使村里人与世隔绝。“我们一定要征服它。”他默默地想着 ,一个奇怪的念头占据了他的脑海。夜已深 ,人已静 ,在朦胧的月光的照映下 ,他默默地对妻子吐露了自己的想法。妻子一听吓得惊呼 :“不行。你疯啦…  相似文献   

13.
另起一行     
美国鸟类学家奥多本,为了观察临摹鸟类,在俄亥俄州的肯塔克一个叫哈得逊的小村里住了多年。有一天他因事去费城,临行前,他把自己的200幅图画装在一个纸木箱里,交给一个亲戚保管,并一再叮嘱他不要损坏了里面的东西。几个月后,他从费城回来,向亲戚问起他的  相似文献   

14.
圆满     
他父亲在乡下当了一辈子的医生,一直到七十五岁才慢慢退休。退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健保之后,村里的人不管大小病都宁愿跑去邻近的大医院挤,加上人口外移以及老病人逐渐凋零。母亲常开玩笑说父亲现在的病人只剩下他自己,病症是自闭、不出门、不讲话,唯一的活动是自己跟自己下围棋。从小他父亲就期待孩子们至少有一个人可以当医生,但三个小孩都让他失望:弟弟从小学钢琴,不过后来也没变成演奏家,现在是录音室老板,每天听别人演奏。  相似文献   

15.
从小便佩服父亲,听人说,他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用父亲的话说,他要活得像他自己,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曾经认为父亲的话可望而不可及,从而将其束之高阁,以为那不过是他写的一个童话罢了。小学写了三年的所谓“作文”,母亲教,老师捧,同学吹,倒也捏出一篇篇  相似文献   

16.
1.凡卡给他爷爷的信是断断续续写的,把信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三、八、十、十一、十二、十五自然段是凡卡信的内容。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凡卡说自己是个只有一个爷爷的孤儿。他告诉爷爷自己在城里学徒时如何挨打、受折磨,要求回到自己的村子里去,干什么都行,并告诉爷爷莫斯科不是穷人呆的地方。最后求  相似文献   

17.
他·钓鱼     
抓河鲜是他小学里那几个暑假最好的节目。这个节目属于他以及和他年龄相当的孩子们。黄昏时刻他们兴高采烈地出发;清晨他们也这样做。在这群孩子之中,他显然是后进生,是村里最后一个参与这个节目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儿子最好当皇帝,女儿最好当皇后。然而这位置每个国家只有一个。就是连皇帝佬儿自己的儿子也不一定有把握当,世袭也有不少被推翻的。至于什么大家大师大官也是千万分之一的事。別把孩子逼坏了。将来他成个啥样你也左右不了。有条件的你给他提供一定的条件,没条件的让他去自我奋斗好了。凡大人物都不是父母望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理发师悖论     
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没有自己的语言,就只能人云亦云,从而沦落为属国番邦.一个国家在国际谈判中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就没有自己的立场,从而也就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屈从于他者的利益.自己的语言来自哪里?只能来自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