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在新世纪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小康社会作为人的活动结果,是全国人民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凝聚,这一创造过程无疑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大文化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多层次性,即全面的小康社会离不开物质小康、制度小康和精神小康。  相似文献   

2.
刘文娟 《现代教育》2011,(Z3):63-64
教学创造是教学的生命。教学创造既有创造的一般属性,又有其特殊性。它是指教学主体发挥个人或团体的创造力,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形成新颖独特的、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能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促进教学发展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创造与教学创新、创造性教学、教学艺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所谓创造个性是指创造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在精神、智力、意志、人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如挑战性、开放性、洞察力、执着性等。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贯穿活动始终的创造动机、积极的创造情感、顽强的创造意志等心理品质,而这些品质应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语文教学也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开启人的心智,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活广大青少年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  相似文献   

7.
创新精神的内涵: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体现,首先指外化的物质,如走廊书画、专题板报、温馨提示、醒目标语等;其次是指内隐的精神,包括学校内部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成果。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所谓“教案剧” ,指的是一种传统的 ,也是普及的课堂模式 ,它缺乏对学生的整体精神进行构建。所谓“创造剧” ,指的是一种正在探索之中的 ,可以设想为涵盖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从“教案剧”向“创造剧”转型 ,其落脚点仍然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上。  相似文献   

10.
王侠 《教学随笔》2008,(3):22-22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创造品质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独到见解,但又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有说到的话,但又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课堂上教师不合适宜的解说说“不”,但又不是藐视师长;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提出挑战,但又不是无知狂说;敢于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  相似文献   

11.
陈秋鹏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3):123-123,127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通常人们把它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也有人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种。实际上,物质文化环境即为“硬环境”,而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当属“软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其潜在的教育效应正在不断地得以发掘和创造。  相似文献   

12.
创造教育注重培养研究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性 ,能创造性地从事各种技术及管理工作。因此 ,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改变观念 ,创设创造教育的精神环境众所周知 ,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为他们创设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环境。在传统的实习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普遍…  相似文献   

13.
质疑与创新     
中原 《开放教育研究》2006,12(3):F0002-F0002
问题是驱动学术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在学术领域,能够发现、提出并解决非一般的疑难问题,是科学发展进程中我们所一贯提倡的一种质疑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疑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创造、文化创造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指一主区域的人们从事其活动时所创造物质、精神的成果。一种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文化的主体、创造文化的手段和一定的文化赖以生存环境三个基本条件。所谓的学生宿舍文化,就是在学生宿舍特定的环境中,宿舍成员在学习、生活、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成员们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识体系。它包括宿舍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校园  相似文献   

15.
创造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创造性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精神,坚持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技巧和创造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造是人之为人、追求意义的需要,人通过创造活动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创造性,也损害了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基于人性发展需求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创造的欲望、发展人创造的才能、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卓越。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创新,21世纪必定是一个急剧变革,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特征向沿袭了数百年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呼唤一种新的教育精神,企盼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适应这种时代特征的要求,如何构建"创造教育"模式正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创造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本文将是对构建"创造教育"模式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在创造教育中创造与继承的关系 从教育本身来看,它蕴含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使前人创造的文化传…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概念的基本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文化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方式、过程及结果,集中地体现为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在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的作用下、按照客观规律能动地适应并改造环境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等一切"人化"的显形或隐形的积淀.  相似文献   

19.
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是指一定区域的人们从事其活动时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及其过程。一种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文化主体、创造文化的手段以及一定的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三个基本条件。换言之,一旦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总是客观地存在着。学校系统中具备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师生员工),具备了从事文化活动的独特环境,具备了文化得以产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文化立校和文化立人。多年来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校企融合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校本探索和体系化构建。学校将"创造幸运"作为核心精神文化理念,赋予其"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内涵,并将之融入每一成员的思想深处,转化在其教育细节和管理领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