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声乐辅助课程的开设 (一)开设声乐辅助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多年来一直沿袭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开课方式,即是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声乐演唱技能技巧,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因此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放在追求高难度的技巧和华丽的声音上.  相似文献   

2.
一、声乐辅助课程的开设(一)开设声乐辅助课程的必要性一是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方式,多年来一直沿袭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开课方式,即是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声乐演唱技能技巧,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因此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放在追求高难度的技巧和华丽的声音上。由于是个别课教学,其他有关声乐理论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也不便于多次反复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3.
声乐课是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一直套用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 ,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方法 ,使具有师范特色的班级课堂教学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 ,适当安排声乐集体课可以加强声乐基础理论教学和课堂演唱实践 ,对学生演唱心态的调整、情绪的调动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金花 《教师》2014,(16):86-86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音乐能够愉悦身心,提高学生的素养,对青少年塑造人格、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声乐教育更是将音乐教育从单纯"欣赏"的层面提高到了"演唱"的实践层面,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小学高年级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高年级的声乐课的教学仍存有很大的难度,本文基于教学实际和相关调查结果,结合小学生现在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并根据小学声乐课堂教学特点,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声乐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小学高年级声乐课教学和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交叉课及艺术选修课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学生丰富自身知识面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合唱与指挥、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美学基础、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等课程都是声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课程,为学习声乐打下更殷实的知识基础,开设这些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和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是对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将声乐教学与音乐相关课程链接起来,有利于创新声乐演唱技巧,提升声乐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随着广大观众对艺术欣赏力的提高,观众对演员的艺术舞台表现力、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剧学院表演专业共开设四门专业课,即表演课、台词课、声乐课、形体课。声乐课作为表演专业基础课之一,要灵活地与表演、台词、形体课程的教学相互融合,以培养具有一定声乐修养的表演艺术人才为目的。在提高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同时,培养舞台表演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国家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它除了开设声乐课外还开设钢琴课等课程。那么我认为在其中声乐课更具重要性。首先声乐课的内容包涵对学生发声方式﹑范唱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训练。而这些训练既符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其次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被突显出来。各大专业院校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目的就是为日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输送新鲜血液。在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以歌唱为主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最没有门槛儿的。由此,便决定了声乐课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即声乐课的开设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等艺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设置的.学前教育高职专业声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歌曲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声乐的演唱水平,并强化演唱能力,为学生参加升学考试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9.
声乐演唱教学研究李丽声乐演唱中的情、声、气及其运用,是高等艺术院校演唱专业高年级学生必须了解掌握的专门知识,是建立在一般纯声乐技巧之上的演唱应用技巧,着重研究演唱的艺术表现方法,而非声乐技巧。声乐演唱,无论何种曲目,大小深浅,都离不开情、声、气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事业快速迅猛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学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趋于成熟。在传统声乐小课的基础上开设声乐表演课,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师生之间加强互动,信息相互交流反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声乐演唱和舞台表演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专业院校教学模式,存在较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针对师范教育的特点,应开设声乐理论课、声乐小课、声乐集体课、声乐表演课,加强艺术实践环节的教学,引入竞争机制,以体现师范性,改变单纯的强调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审美能力。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职声乐表演专业案例教学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心永爱》是轻歌剧《玉鸟兵站》中女主人公阿朵的著名唱段,因其具有强烈的抒情和戏剧性的特征,演唱情感跌宕起伏,音域跨度大,近几年常被高职声乐表演专业高年级学生作为案例教学和声乐比赛的演唱曲目.教师在进行教学和辅导学生参赛时,既要以身示范,也要结合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理论来帮助学生分析演唱《我心永爱》时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情感处理与表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声乐课已经由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向灵活多变的"小组课"转变。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声乐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演唱水平的参差不齐,声乐小组课就成了夯实基础、快速提高演唱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声乐小组课教学模式产生的原因、教学现状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完善声乐小组课教学模式的建议,使声乐小组课这种授课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谈小学社会课的教法指导黑龙江省佳木斯教育学院满小螺小学社会课是建国以来,首次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开设此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和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观察周围社会,...  相似文献   

15.
声乐基础教学由于重"技"轻"艺"等急功近利思想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歌唱技能的培养,导致声乐课成为单一的技术训练和技巧传授,声乐教学变得单调而片面,本人认为声乐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演唱技能、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三个层面全面着手,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演唱技能为中心,并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为补充和提高,这三个层面互为联系并成为统一的整体,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歌唱基本技能基础,同时对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更具有全面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知识和技能,既能从事独唱,也能胜任中小学、社会音乐团体、基础音乐教学、文艺组织活动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加强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拟从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声乐理论课、声乐表演课、声乐实践课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探讨构建高师声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训练模式是通过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等来进行的.声乐观摩课、声乐多媒体课、声乐素养课、声乐心理学及声乐生理学等课程的系统化实施,对全面提升声乐学生的演唱能力、演唱修养和综合素质可以起到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宋斌延作词、尚德义作曲的《七月的草原》,是声乐表演专业(方向)本科高年级学生经常选用的教学曲目。演唱这首具有新疆地区哈萨克民族风格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既需要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相应的花腔演唱技巧,同时还需要恰当的艺术想象与表演处理。曲作家通过对歌词的二度创作,给音乐提供了驰骋的空间;歌曲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花腔特点,对表演者提出了较高的演唱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高校声乐演唱教学,存在声乐专业课程设置单一、教师信息素养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等问题。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有必要运用新媒体促进高校声乐演唱教学改革。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声乐演唱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新媒体与声乐演唱教学的有效融合、运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善用新媒体打造多元化教学模式;基于此,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声乐演唱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即善用新媒体,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打造智能声乐教室;开设新媒体声乐课程。完善声乐课程体系,力求以此推进高校声乐演唱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声乐教学是为中等学校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其课程体系与结构就要体现师范性。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当开设声乐理论、歌唱心理学、声乐教学法等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声乐教学,既注意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