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成功的教学,需要师生同步的教学节奏,且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调控,引导学生的学习节奏,努力寻求和谐,朝着教学目标去统一师生的教学行为。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  相似文献   

2.
节奏是事物内部结构或外部联系的和谐统一,是美的普遍规律,如果没有节奏,美会显得苍白无力。纪录片不仅以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和画面震撼而取胜,而且节奏美感对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也很关键。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包括以心理感受为主的隐形节奏和以视听感受为主的显形节奏两大层面。隐形节奏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它靠创作者用心感受,用神领悟,用思统领,犹如梅花落雪,竹影入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含而不露的内在之美。显形节奏是由解说、画面、音乐融会贯通的交响。具有外露的曲线,突兀张扬,转轴俯仰,滑雪凝滞,色香和谐,不曼不枝,有水中之影,镜中之像之境,言犹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3.
节奏,原是一个音乐术语。本意是指旋律中交替出现的急缓、行止、强弱等现象,后来引申到书法、绘画、舞蹈等方面。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就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前苏联戏剧家古里耶夫说:“任何一种运动为了完成它自己的使命,都必须有规则、有秩序。运动中的这种秩序,也就是节奏。”这些理论都说明了节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这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就是要求优化教学节奏。  相似文献   

4.
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它由节拍、速度、律动等多种要素构成。它是音乐的骨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节奏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一、听节奏,作联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速度运动的,所有运动着的事物都具有节奏:学习者在节奏感官刺激下形成的各种节奏信息,在提取时要想做到准确快捷,就必须建立节奏信息分类与框架。对于小学低年级,笔者对他们进行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作中的节奏美是生活与事物发展中的起伏、高低、强弱、快慢、急缓、曲直的一种不平衡运动在艺术中的反映。艺术是生活的形象化的反映,她无不呈现着节奏美。音乐是由高低、快慢、轻重、缓急的不同音响构成的听觉节奏;绘画是由粗细、浓淡、明暗的不同点线、色彩构成的视觉节奏;舞蹈是由快速的旋律与短暂的间歇、停顿构成的形体动作节奏;平仄、抑扬、顿挫构成诗歌韵律的节奏;密不透风与稀可走马构成书法布局上的节奏;幽雅的抒情与粗犷的武打构成舞台上表演的节奏;辽阔的远景与微细的特写构成荧幕镜头上的节奏。正是这种种形式的节…  相似文献   

6.
电影节奏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奏是电影艺术价值的关键。电影的外在节奏表现在镜头长度、拍摄距离和角度、摄影机运动、时空分割手段、蒙太奇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课堂节奏,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使三者形成和谐统一而又有规律性的运动,它是教材的思想内容和学生思维活动及教师的理解传达在课堂上的综合反映,它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外部表现形态。如何使课堂节奏恰到好处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它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下面谈些浅见: 一、课堂节奏必须符合教材实际确定课堂节奏,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出感情基调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欢乐幽默时用明快的节奏,明丽活泼时用轻柔的节奏,热烈豪迈时用高昂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节奏?以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为一切艺术节奏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也为音乐的节奏提供了素材,成为人们理解音乐节奏的内在条件。阐述了音乐中的节奏与节拍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说明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希望引起音乐学习者在视谱、演奏、演唱时重视节奏,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节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节奏是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教学节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教学节奏包括教的节奏和学的节奏。教的节奏必须根据学的节奏,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整和处理好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张与驰、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宽与严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度量。  相似文献   

10.
李霞 《甘肃教育》2008,(21):18-18
节奏常具有规整、匀称、稳定、协调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运动与存在,包括人的呼吸、脉搏、动作等生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有时改变人的生理节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情感活动的变化。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涉及生理、心理的活动过程,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关注课堂节奏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中,节奏的训练是乐曲弹奏准确流畅的基础。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节奏的训练、节奏型的掌握,从而达到节奏感的升华。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练就出平稳的流畅的节奏美感,弹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诗与格律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汉语格律的本质意义———音乐性。并通过对唐诗和宋词的比较分析,指出诗与格律应先诗而后格律。但既要严格地按照格律写格律诗就必须在格律问题上斤斤计较,又要以诗情诗意为第一要素,正确处理诗与格律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舞台节奏是戏剧表演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舞台节奏的把握和运用,也是舞台演员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舞台上,演员要想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需要从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的表现上把握好相应的节奏,这就需要演员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尤其是在艺术教育阶段,就要提高演员在形体上、表情上、心理上等各方面的专业素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演员的舞台节奏把握与表现,让演员提升戏剧表演的专业性,进而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专业程度。  相似文献   

14.
动画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节奏的表现上有其独特性。但动画在节奏审美形式的表现上,离不开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和模仿。本文从动画画面节奏的审美功能出发,分析动画画面节奏对电影、文学、戏剧、现实生活等艺术形式的借鉴和模仿,最终形成动画所特有的节奏审美表现形式,展现了动画艺术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汉英两种语言节奏在语言的单位、体现形式、计算节拍的时间以及对音节发音的强弱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节奏造一定的干扰。在英语节奏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原则:把发音、节奏与课文揉为一体的训练方式;对既有强式又有弱式发音的单词,应教授学生两种发音;用打拍子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英语节奏感;.鼓励积极模仿;贯彻少而精原则。  相似文献   

16.
影视作品是由充满想象的画面以及各种造型因素构成的。因此,剪辑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懂得如何提炼主题、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精练语言、深刻理解文学剧本。本文基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影视艺术的创作理论,着重阐述影视剪辑艺术发展历程、意义、节奏、手段、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提高从业者的素质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篮球比赛的节奏性是运动场上技战术运用的灵魂。掌握了篮球场上比赛的节奏就可以争取主动,制约对方,达到取胜的目的。个人掌握节奏就可以融入全队,担当好角色;全队打出节奏就会发挥好团队精神,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节奏在比赛场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节奏训练应教育青少年篮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通过节奏把自己融入全队,使个人的技术服务于全队的战术,适应战术的需要。节奏训练是篮球技战术训练的纽带,更是青少年体质、技术、战术训练的综合训练手段,更是青少年集体观念培养的良好手段。因此,有必要对比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由于英语和汉语自身的结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节奏也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节奏的特点进行对比,可以找出两种语言常用的节奏型,并对其为了达到其节奏型而采用的方法和作出的调整进行分析和列举,能够使广大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注意到英汉语不同的节奏特点,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国外研究对韵脚意识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中的负向偏转(CNV)成分存在不同看法,但对N400成分看法较为一致;听觉韵脚意识与视觉韵脚意识之间存在差异;韵脚意识的ERP研究结果与行为学研究结果较为吻合。未来对儿童韵脚意识的研究年龄再早一些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个体进行发展性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韵脚意识研究的重点。韵脚意识的ERP研究还应进一步与行为学研究相结合。与韵脚相对应的首音一致的研究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人们把文本节奏和语言节奏等同起来,并且把后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对文本进行分析,这是对文本节奏的一种误读.文本节奏和传统意义上被等同于格律的语言节奏不同,它包括通过听觉和视觉直接把握的外部节奏以及通过思维间接把握的内部节奏.文本节奏统摄着文本的形式与神韵,是文本价值的体现.翻译时只有对文本的价值呈现方式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译文中实现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