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中写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在熟人的客座上和范爱农重逢时写道: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这里写范爱农称作者鲁迅为“鲁迅”系鲁迅的疏忽。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写文章署名“鲁迅”始于1918  相似文献   

2.
范爱农遇难后,他的挚友鲁迅先生为此写了《范爱农》一文,表示了沉痛的悼念。文章里有这样的话:“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是还是自杀。”“我疑心他是自杀。”范爱农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范爱农的女儿、现年七十四岁的范莲子在接受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访问时说:她父亲是被人谋害的。范莲子说,她父亲从小就爱游泳,水性很好。  相似文献   

3.
一范爱农认真阅课文,简要地回答以下问题: ①本文以作者和范爱农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范爱农的几个生活片断,而这几个生活片断均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事件作背景,这样写,对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是必须的,为什么? ②本文有四处直接写范爱农的眼睛,四处写范爱农的喝酒,请具体分析这些描写对表现范爱农思想、感情、个性、品质的作用。二爱国学者顾炎武本文是评传性质的文章。“传”要引证史料力求完整地叙述人物生平;“评”要在“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地论述人物的思想品质。课文第五小节很好地体现了“传”和“评”的关系。认真阅读《藤野先生》、《〈呐喊〉自序》、《鲁迅精神》等文章,参照本文第五小节的写法,试写一篇八百到一千字的鲁迅评传,内容可有所侧重,题目自拟。要求:“评”、“传”结合;材料要翔实,评论要以确切的材料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细节描写,是文学再现生活的必要手段。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许多精妙的细节描写,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社会的风土人情、时代的风云变幻。高中第五册《范爱农》一文中“喝酒”的细节,就是一个范例。课文中六次提到范爱农“喝酒”的事。第一次是鲁迅与范爱农从日本回国后第一次见面。其时是辛亥革命前一年的春末。范爱农是一九○八年回国的。当时,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将巨额赔款摊到各省,大小官员又乘机敲榨勒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上水、旱、霜灾,以致民不聊生,哀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回忆散文《范爱农》已被选作中学教材,鲁迅和范爱农“通电之争”的问题自然要提出来加以考察和辨析。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谈到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害,在日本的绍兴籍学生开同乡会的情况时说: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有些取材于绍兴的作品,在描写人物的衣着时,常常写到“毡帽”。例如,《故乡》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阿Q正传》中,阿Q的毡帽则被地保拿去作“抵押”……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范爱农》中说:“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从课文注释看,鲁迅怀疑他可能是自杀。在高中课本“自读提示”里,说他“酒醉落水而死”,显然看作是“失足”。我认为“自杀”与“失足”之说都是不足据的。1988年9期《名人传记》登了张士瑛《范爱农之死》一文。读了此文,疑窦顿开,原来范君既非失足也非自杀,而是遭人暗算,属于他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范爱农,名斯年,浙江绍兴人,留日期间与鲁迅相识.后因经济拮据,无力缴纳学费,回归故里,“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范为人刚直,不苟随和,故为世俗所不容,“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1911年鲁迅“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时,聘范为学监(即教务主任).后来鲁迅到南京,供职教育部,范爱农的学监便被后任校长孔教会会长傅力臣“设法去掉了”,对范因此而失业.鲁迅在北京时,很想为范“寻点小事做”,“然而没有机会”,因而范的“景况愈困穷”.1912年7月范爱农曾给鲁迅一信,内云:“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不久,范即死于水.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相似文献   

10.
我叫范莲子,今年七十五岁,住在绍兴市皋埠桥河沿。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中写到的范爱农,就是我的父亲。范爱农在皇甫庄的时候父亲范爱农,名肇基,号霭农,小名阿庆,书名叫范斯年。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农历三月初三),出生在绍兴皇甫庄。他从小跟村里的农民很熟悉,村里人都亲热地喊他“庆倌”、“魁倌”。皇甫庄在绍兴城东北三十多华里。这里,村外四面环河,村内河流交叉,处在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带。因此,我们乡下有“皇  相似文献   

11.
一范爱农本文以作者和范爱农在东京相识和回国后的几次交往为线索。在东京留学时期:围绕徐锡麟案件,关于发电报的争执,写作者和范爱农的相识——范爱农正直、质朴。在绍兴乡下教书时期:作者回国后在故乡和范爱农又复相遇——范爱农坦率、孤傲。绍兴光复时期:作者和范爱农一同去看看光复后的绍兴——范爱农欣喜、激动。绍兴光复后建立起新政权时期:作者任师范学校校长,范爱农做监学——范爱农戒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现存的旧体诗中,专为悼念友人而作的就有四首:1912年的《哀范君三章》,1931年的《为了忘却的汜念》 (亦作《无题》),1933年的《悼杨铨》和《悼丁君》。这四首诗悼念的对象是亲密的同志和战友,而且死于非命,惨遭了反动派的毒手。就范爱农的死,鲁迅说:“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所谓“君子无终,越之不幸” (《鲁迅日记》1912年7月19日),即明确地道出了诗人因范爱农的死于非命而愤慨不平。实际上,范爱农死得还要惨,他“既不是自杀,也不是酒醉失足落水而死,而是被仇人所谋杀”,“谋杀范爱农的真正元凶,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鲁迅作品中的“范爱农喊出鲁迅”、“闰土父亲来到百草园”、“金心异要我写小说”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其分别是“诗化现象”、“虚实互渗”、“影射手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见到广西《中学文科教学》1985年6期里《<范爱农>备课手记》一文中称“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说是“鲁迅”为作者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署名,而绍兴光复在1911年,岂有预先使用七年后才出现的名字的道理?于是便断定“这是作者在细节上的失误。”好象还有两家语文刊物也刊出了类似的文字。其实,依我看,“失误”倒不在鲁迅,而在《手记》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15.
“迁移”是心理学名词,就是学得的经验(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例如高中第五册的《范爱农》中有一句:“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情境。高三学生都记得“嘲笑”和“悲哀”的释义。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先生记念范爱农的《哀范君三章》,诗后有一段不足百字的“跋”。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范爱农》一文中,作者和范爱农有这么一处对话:"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周树人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是在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时,而这个对话则是一九一○年.显而易见这是鲁迅先生的笔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一种文化象征。为了全面考察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根据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的标准,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涉酒词汇进行穷尽性搜集,构建“酒”词群的语料库,并对搜集的158个涉酒词汇进行分类。通过解读“酒”词群的文化寓意,总结出“酒”词群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系统地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9.
范爱农之死一九一二年七月十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我父亲范爱农与《民兴日报》的一些同事,从绍兴城出发到小皋埠看戏,不幸被仇人推落到小皋埠附近的皋平江害死。鲁迅先生在《范爱农》文中怀疑我父亲是自杀,有的书上也写着是失足落水淹死的。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父亲死时我才一岁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冻酒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冻类酒饮有三类:一是指冰镇酒,体现的是酒的一种冷饮方式;二是指天寒时节酿造而成的酒;三是指在天寒时节酿造并经过冷冻处理的酒,体现的是一种酿酒工艺。“冻酒”得名之由属于第三类。冻酒是古代吐鲁番地区“冻葡萄酒”这种优质葡萄酒的简称和特称。同时,本文对冰镇酒和冻酒的产生时间、传播途径和发展以及“冻酒”一名的消亡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