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中的两个判断见于太史公《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两个判断,一引据《礼记》称“刑不上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不能用刑”;一针对事实.称“施刑于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施刑”。一曰“不能用刑”,一曰“施用刑罚”,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对于“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译为:“《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报任安书》第二自然段当中,曾两次提到“刑不上大夫”:一句说“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另一句说“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虽然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非常显豁,但是,很多读者仍然难以准确把握司马迁引用“刑不上大夫”的意图,仍然觉得这一段落的层次和意旨理解十分困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解释说“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这一概括,从整体上展现了司马迁的意图,但是,还没有清楚地显示出叙事与议论的条理。因此,有必要对此…  相似文献   

4.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在谈论“刑不上大夫”时总以为封建统治者的法律是专门为对付庶民百姓设置的。那些王公大臣即使犯了法,也可以逍遥法外。从《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可以看出事实并  相似文献   

5.
“煌煌”与“皇皇”这两个词,形近音同但义不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煌煌”是形容明亮,例如明星煌煌;“皇皇”有三个义项,其中之一是形容堂皇、盛大,例如皇皇告,皇皇巨等。但在社会语言字应用中,人们往往在该用“皇皇”的地方误用了“煌煌”,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几乎到了积非成是的地步。例如。  相似文献   

6.
“挂羊头,卖狗肉”本作“悬牛首,卖马肉”。“悬牛首,卖马肉”语出《晏子春秋》:“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裂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悬牛首,卖马肉”比喻传美名,做坏事,挂真招牌,卖假货色。那么,“悬牛首,卖马肉”怎么会被“挂羊头,卖狗肉”取而代之呢?这要从狗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发展演变说起。  相似文献   

7.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8.
“做客”与“作客”这两个词的用法同学们往往感到很难区别,报刊、电视、网页上也常常将它们用混。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作客:“(书)寄居在别处:~他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参照典范性著作中的用例,笔者以为这两个词的用法主要有如下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10.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11.
张洁 《现代语文》2002,(3):11-11
《现代语》2001年第九期“争鸣园地”里发表了姜旭德、柳学亭两位老师的章《惟手熟尔?——质疑<卖油翁>》一。该认为欧阳修老先生犯了论证上的逻辑错误,这一点笔不能苟同。  相似文献   

12.
晏子主张慎刑,提倡刑德兼施、先德后刑。晏子“德以怀人,刑以防非”及“先施而后诛”的“刑、德”思想承继齐学传统,借鉴了《吕刑》、管子思想,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论语)八则》中都有“不亦……乎”的句式。对此,同册教参第44页“重点难点集释”的说明是:“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因为是习惯用法.就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必单独理解其中的‘亦’究竟是相当于连词.还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不亦惑乎’应当译为‘不是很糊涂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再次拜读了选自苏教版必修五的《报任安书》,在为太史公不屈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折服的同时,也因其中的一句翻译而感到困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在课文的右边对此句话的翻译是这样的:“书上记载说‘刑法不能用于士大夫。’这是说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他的气节。”此处把“勉励”翻译成“磨砺”似乎不是太妥当。  相似文献   

15.
《春秋》中记载了两次"归赗",分别是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及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春秋》三传中对"赗"的解释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两说法,一曰"车马",一曰"马"。对于"赗"的用途,则有三说,一曰"佐生",一曰"送死",一曰"于死生两施"。结合现今考古发掘出的车马坑及丧葬文书来看,"赗"应该是"车马",至于其作用解释为"于死生两施"更为合理,结合《左传》中两次"归赗"的上下文,将"赗"解为"助主人送葬"之车马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青鸟”在中国古已有之,有三种解释:(1)青色的小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沃之野有三青鸟”。(2)传说中西王母降凡,必使青鸟报信,故以寓使者。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羊的别名。在现代社会“青鸟”的这些意思似乎都“消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长城》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人教版“教参”上这样解释句中的“才”字: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002年版“教参”仅把这句话中的“赞叹”改为“赞美”,两个词的语义近似。  相似文献   

18.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19.
象刑与五刑     
象 刑 与 五 刑 都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刑 罚 制 度 。 五 刑 是 指 四 种 肉 刑 与 死 刑 , 即墨 、劓 、膑 、宫 、大 辟 五 种 刑 罚 ; 象 刑 是 以“画 衣 冠 异 章 服”的 办 法 来 模 仿 、效 法 五刑 的 一 种 惩 罚 方 式 。 五 刑 行 于 阶 级 社 会 , 而 象 刑 则 行 于 原 始 社 会 末 期 的 尧 舜 时代 。《尚 书·尧 典》和《皋 陶 谟》中 的 五 刑 实 际 上 是 指 象 刑  相似文献   

20.
我校自1996年建校以来,就设立了一个“晨训”活动——即在每天早操之后,将同学们集中起来,由值班教师进行不超过5分钟的讲话。 这一天。我听了一节语文课《项链》,明天恰好轮到我晨训了,给同学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