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有利的德育资源,开展有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我校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深圳市情,准确把握和分析“生活德育”,“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体验中学会交流、合作、关心、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给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让现实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说教,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必须摆脱传统德育框架的束缚,走进生活,构建一种以体验德育为载体,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变“封闭”为“开放”,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鲜活源泉,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生活德育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也赋予思想品德课以生命活力。所谓生活德育,是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采取感性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朱玲秀 《生活教育》2010,(10):70-72
思想品德课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陶行知先生也曾强调“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生活德育论”告诉我们德育源于生活,生活需要德育。  相似文献   

9.
李勤 《华章》2005,(11)
长期以来,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普遍不高,最终还是归结为知与行的断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现行聋校德育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失去效果。笔者认为,只有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才会有知与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聋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这也是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融“入生活”,目的就是让聋生参与社会生活,“在现在”的不知不觉中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聋校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一、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话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11.
罗芳 《江西教育》2006,(11):22-22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初中的《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育成长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情,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学要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只有让思想品德课返朴归真,才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行和谐统一,使思想品德课富有实效。思想品德课"返朴归真"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小学德育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生活中形成,又融化于生活。故而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应该而且必须是小学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一、“生活德育”的价值预设生活德育以“人性向善”为价值预设,充分肯定学生的精神生命、精神需要;肯定学生独特性存在的价值;相信学生能决定自己“是什么”和“将成为什么”。其根本鹄的是导引出一条现实途径:通过熏染、启发、激活、唤醒等诸多方式来发掘、弘扬学生道德潜质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初中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将“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的理论支撑,以初中学生逐步发展的生活经验作为编写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堂、学生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将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指导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创设学生主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才有利于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使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为学生逐渐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同理,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一定的德育空间中完成。小学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为学生拓展德育空间,创设广阔、自主的学习环境,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进行最有效的教育。诚然,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也能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其容易受物质时空、文本文字符号、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等因素的限制,从而束缚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而学生“德”的发展,必须以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作支撑,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因素,开放学生的德育空间,形成学生能自主地活动于其中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心灵空间”,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活动环境中体验、发展和表现自己,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8.
德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德育主要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国家教育部多次号召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可见,“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光靠思想品德课来实施,各门课程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英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其自身的素质、教育环境的影响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实现的。正确认识环境对思想品德的影响,根据教育目标创设或优化教育环境,使德育环境化,即:把我们的教育意志转化为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使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环境的  相似文献   

20.
邢玉芹 《新疆教育》2013,(9):153-154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