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顺 《宁夏教育》2005,(10):46-47
数学家布克曾说:“模型化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处于所有数学应用之心脏,也处在某些最抽象的纯数学的核心之中。”数学哲学的模式论也认为:“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而不仅仅是关于数的科学”,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知识合理组合的数学知识(即“数学模型”)。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才有活力,才具有多维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模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2):19-21,3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的“数学模型”是针对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或主要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语言,概括  相似文献   

3.
张士康 《考试周刊》2012,(80):75-76
数学建模理念已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学一线老师的青睐.它的重要意义及模型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备受关注。更引起了教师探索的兴趣.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课程教学应体现“问题情境一建立数学模型一理解、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模型的有效建构,是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模型的建构,问题是关键。本文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模、在比较思辨中建构模型、在还原生活中拓展模型”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寻找“最近路径”的实际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6.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路径。“生活原型”是数学建模的逻辑起点,“数学化”是数学建模的有效路径。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助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同时要引导学生为数学模型赋予意义,让学生变式迁移、应用数学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教师要相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从他们各自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课本内容互相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应当随时随地的利用身边的素材建构为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数学。从“生活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生活情境”出发。建构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要善于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在较高的层次予以整合。最终能上升到“数学模型”——书本数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课例“函数应用:停车距离问题”的赏析,阐述对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认识与看法,并就数学建模活动中“数学模型优劣的评判问题”及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鲁家宝 《山东教育》2013,(12):45-4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作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相似文献   

11.
一、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数学建模的概念在分析“数学建模”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数学模型”这个概念。数学模型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数学问题,根据其特有的本质规律进行一系列简化、假设处理,并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得到一个数学结构模型。数学建模,就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然后根据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数学建模强调的是让学生参与思考过程,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学模型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对现实原型作抽象、简化后,采用形式化的数学符号和语言所表述出来的数学结构,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个近似的反映。某种程度而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只有深人到“模型”“建模”的层面数学学习。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学习。那么,如何从数学模型思想的层面,高屋建瓴地把握模型思想要义.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彰显其数学价值,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尽可能的进步和发展呢?  相似文献   

13.
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与数学模型法有些不一样。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可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1.对已建的数学模型进行“意义赋予”,让学生感受建模作用 ;2 .应用题要应用 ,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训练学生建模 ;3.实行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建模。  相似文献   

14.
朱锋 《新课程研究》2007,(3):46-46,52
数学课堂“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当前初中数学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连试卷、习题的题干因创设“情境”,“体积”也越来越臃肿。  相似文献   

16.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2001年秋实施的课程改革,我国首次将“数学模型”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来,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当前初中数学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连试卷、习题的题干因创设“情境”,“体积”也越来越臃肿。  相似文献   

18.
汤浩 《中学理科》2005,(9):20-20,75
“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求解,验证,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课堂上沉淀更多的是“数学题型”,而不是“数学模型”。学生更多的是在“求解”,而不是在“学解”。他们没有对问题作深层次的追问和思考,不能处理数学问题中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表达式,即“数学模型”。如何促使“题型”向“模型”有效转化?笔者试着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几个环节,从实践层面探索转化的四个着力点:切入点——审题时重信息加工;中心点——分析时重关系结构;关键点——练习  相似文献   

20.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当今在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已成为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