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德民 《垂钓》2007,7(1):44-45
我们使用皮筋套颗粒料钓鱼的时候,黑标以后抬竿,经常会发生空竿现象——看标相本应该十拿九稳钩住鱼,谁知道却是一场空喜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主要原因就是颗粒料在鱼钩上的位置对命中率产生了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读“标”     
文子 《钓鱼》2005,(9):18-18
在我们钓鱼人看来,最有趣味的是观看和守候浮标变化,在标象的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之间感受钓鱼的乐趣,体验钓鱼的情趣。  相似文献   

3.
漫漫重建路     
每年五六月,选择继续战斗还是回家钓鱼,都是NBA季后赛时间的永恒话题。我们当然有理由时刻关注谁在一步步逼近奥布莱恩杯,而那些中途轰然倒下的失意者,连同早早就被季后赛挡在门外的乐透区球队,他们同时也在为另一个目标而战——重建几乎是总冠军之后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了。  相似文献   

4.
萝卜在说话     
刘博 《垂钓》2004,(8):40-42
这是一个钓鱼界无法忽略的名词——“萝卜”。它代表一个拉饵技术了得的竞技高手。伴随着“一标深”等新兴钓术在全国钓鱼界的迅速传播,“萝卜”的名头越来越响亮,致使许多人都忘了那个高手的真名——吉彦军。  相似文献   

5.
漫漫重建路     
每年五六月,选择继续战斗还是回家钓鱼,都是NBA季后赛时间的永恒话题。我们当然有理由时刻关注谁在一步步逼近奥布莱恩杯,而那些中途轰然倒下的失意者,连同早早就被季后赛挡在门外的乐透区球队,他们同时也在为另一个目标而战——重建几乎是总冠军之后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了。  相似文献   

6.
致钓友     
定龙钓友: 你好吗? 读今年第一期《中国钓鱼》,看到你在害大病时为我们写的《劝钓》,很感动。你在放疗的痛苦中,还这样惦记着我们,生怕我们也有什么闪失。 我们素不相识,是《中国钓鱼》让我早就认识了你——你写钓鱼,我读钓鱼,是钓鱼把我们  相似文献   

7.
读编往来     
《钓鱼》2004,(1)
“标”与“漂”应有区别《钓鱼》编辑部 目前,《钓鱼》杂志上存在“浮标”与“浮漂”及“标”与“漂”混用的问题。其实,用“漂”还是“标”在钓鱼的实际活动中并无大碍,但与钓鱼媒介和渔具厂商营销活动却有着密切关系。作为《钓鱼》的热心读者,经观察,在今年《钓鱼》第17期之前,杂志上都是以“浮标”和“标”字刊出,包括《钓鱼专刊百期精选》。可是,从今年第17期开始,“浮标”突然改为了“浮漂”和“鱼漂”,“标尖”也成了“漂尖”,虽是一字之差,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混淆不清,让读者无所适从。而就在这期杂志第22页,厂家的广告明明是“浮标”,…  相似文献   

8.
吴芜 《钓鱼》2009,(22):16-17
十年前,记者在天津观看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时,发现参赛的3位河南钓手不管水深水浅,鱼多鱼少,自始至终坚持拉饵打浮。赛后采访了这3位钓手,把他们的技术特点概括为“钓一标深”。此后,拉饵“钓一标深”风靡全国,并迅速成为竞技钓鱼的主流技术。2002年,记者采访在无锡举行的“泛宇杯”钓鱼邀请赛,发现河南钓手在运用“钓一标深”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鱼口乱,  相似文献   

9.
管察 《钓鱼》2009,(5):16-17
浮标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始于两岸钓鱼交流,是由台湾钓手带来的。它与传统钓鱼用浮子、立漂表达鱼讯有许多不同,通过浮标的调实现线组的二力平衡,把钓铒的运动和重量变化用标尖的升降反应出来就是破坏平衡。本业,我们是按照“羽沉知食驶”来认识鱼讯的,坠钩沉底了,不管钓线是直、曲还是斜,平躺在水面上的羽毛或其他浮的东西只有沉了或者移动才标志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标尖向上运动。一支浮标包括浮休、插脚、标尖三部分,决定其上浮能力的是浮休,所以多用比重小的木材、芦苇、羽毛和空腔塑料来制作。  相似文献   

10.
张莉 《钓鱼》2004,(2):8-9
在2004年中国钓鱼推广年,调动全民参与钓鱼活动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钓鱼的行列是“头等大事”,我们大家首要的任务是普及钓技,普及钓鱼活动,因为只有这样,中国钓鱼才会——  相似文献   

11.
张炎冰 《钓鱼》2005,(22):31-31
作为体育项目的钓鱼,应该贯彻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以此来认识一标深就是丰富了钓鱼的内涵。让钓鱼体现速度之争。然而鱼是活的.其行为受外界因素制约.在钓者只能掌握和了解某一个方面,所以钓一标深有时候也会很无奈。吉彦军认为,当引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钓一标深应该变一变。往下钓两标深,三标深,速度就出来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份,我们的船很难得地在印尼BELAWAN(比拉湾)抛了几天锚,白天值班,晚上也很忙——作为一名发烧级的海员钓鱼爱好者,当然是忙于钓鱼了。  相似文献   

13.
张仲斌 《钓鱼》2008,(6):40-41
垂钓用浮标中,有“七星标”,它有七小粒浮子(浮子每粒小如“星星”一般,故也可称为“星标”),将它们串在渔线上组成七星标。“七星标”在垂钓中,具备使用方便、钓鱼效果好、价格低廉、自制方便、操作简单等许许多多优越性。因而特别受钓鱼爱好者钟爱及欢迎。  相似文献   

14.
瞿立新  吴春雷 《垂钓》2012,(12):36-36
个人认为,钓鱼之所以使人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主要是因为其充满了神秘感.钓鱼人只能看到水面上的鱼星和标相,水下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只好估计和推断了。8月中旬这几天天气太热,不能出去钓鱼,只好待在家里看钓鱼视频解闷。忽然看到一个水下拍摄的钓鲫鱼过程的视频,感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于是,我把心得体会整理出来,与各位钓友分享。  相似文献   

15.
汤昕东 《垂钓》2008,8(2):11-12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钓法”传入内地,当时只有一种浮标——孔雀羽材质、7目软尾、身长120毫米、标脚长50毫米,钓鱼人称之为“鲫鱼标”。随着钓鱼技术的发展,以及钓具产业的崛起,不论是浮标材质或是形体,都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形形色色的浮标,该如何去应用呢?  相似文献   

16.
章玉  陶世君 《垂钓》2009,(2):23-23
还记得2008年第一期大鱼榜上那条33.5千克的大鲇鱼吗?还记得钓鱼小队长为我们带来的震撼吗?2008年12月13日,又是四川简阳三岔湖钓场,钓鱼小队长再次带着震撼性鱼获登场——6条大鲇鱼!其中最大的3条重量分别是24千克、16千克和14.5千克! 本刊第一时间联系到钓鱼小队长——章玉,且请他讲述精彩的钓鱼过程。  相似文献   

17.
冲绳汪洋大海中垂钓结束了东京大师级(MASTER)钓香鱼的紧张有趣比赛,《中国钓鱼》杂志的正副主编因急于赶回国内出版下一期杂志,而遗憾地放弃了飞往日本最佳的亚热带钓鱼地区——冲绳的机会。日本达瓦公司则在我们飞往冲绳之前,安排了我们共同观赏日本著名的自然养鱼区——御察园。和昨天紧张激烈的钓香鱼正相反,我们悠然驱车来到风景十分优  相似文献   

18.
在1992年的一期《中国钓鱼》杂志上读到一篇钓鳡的报道,从报道中知道了鳡鱼又叫黄钻。这个发现使我们一下子激动起来,因为我们也曾钓到过一条大鳡鱼!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发生在1991年初夏。当时,我们钓协正在海宁紧靠钱塘江的一条长河中进行垂钓活动。  相似文献   

19.
管察 《钓鱼》2009,(23):12-13
浮标是两岸钓鱼交流后才被我们认识的。在此之前,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它形状多样,或卧或立,制作简单,只要能漂浮就行:然而浮标不同了,除了通过升降来反应鱼咬钩外,还具有标志水深、指示钓棚和反应饵重变化的能力,可是工作状态中浮标只有标央露出水面,识别鱼讯主要是通过标尖的升降、摇摆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20.
管察 《钓鱼》2013,(13):11-13
以等鱼咬钩为特点的休闲钓鱼,历来都是慢节奏。从延续2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和记录宋、元、明、清钓鱼场景的绘画中,我们读到和看到的包括站、盘膝而坐、侧卧等不同姿态,这些钓鱼人大多神态闲适。现代钓鱼变了,竞技紧张激烈,眼不离标、手不离竿,1小时抛钩提竿数百次,受其影响休闲钓鱼也加快了节奏。然而一天抛钩数千次,累得腰酸背疼,甚至手臂都抬不起来,值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