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扬雄《蜀都赋》记:"蜀都之地,古曰梁州……南则有犍?潜夷,昆明峨眉"。据此记载及其它相关资料考证后,笔者认为:青藏高原东缘至峨眉山自古就是一条自然生物、民族迁徙走廊,峨眉山生态、文态资源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世界瑰宝峨眉山不仅是古代巴蜀民族崇拜的圣山,也是古代巴蜀民族孕育之地和巴蜀民族"浪漫主义、球型思维、想象力的膨化之地",更是巴蜀民族走出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经之地,对南方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影响很大。峨眉山仙禅合一的普贤文化是串连南丝路、东南亚及欧洲佛教文化颗颗明珠的"金线"这个大旅游文化圈为促进国内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信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支持下,通过资源整合,南丝绸将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缘是先秦的北方族群南下云贵高原和东南亚的重要走廊和文化传播通道,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这条文化传播通道主要是从北向南单向传布而不是对等的双向交流,也不适宜作商旅的远距离贩运。连接古代中央王朝与云贵高原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属于古代国家内部道路网络的组成部分,不宜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云南通往古印度方向的国际道路开辟于南诏强盛的时期,但因南诏当时已经处在独立于唐王朝的状态,中外商旅很难利用这条通道,将这条古道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并以为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开辟,那是就成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道,这都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3.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1,(4):104-112
博南古道的发现"博南古道"被冠以"南方古丝绸之路"的称誉,又被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称为"云南的皇家古道"和"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事实上"博南古道"是我国南方最早对外进行开放贸易、建  相似文献   

4.
北宋初年四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中国农运史上首先提出"均贫富"口号的王小波,宋人又有将其称作"王小皤"、"王小博"者。作者经考证,认为此"小波"、"小皤"、"小博"均不是人名,而是氐羌系民族对巫师的称呼,"王小波"者,姓王的巫师也。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有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一处是"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另一处是塔拉摩崖石刻题记。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与"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有密切的联系。零关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茶马古道的支线,是汉、藏、彝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对秦汉王朝开通"五尺道"、"南夷道"的历史及其对开发夜郎地区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僰道"是"五尺道"、"南夷道"的总称,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僰道对促进祖国统一、巩固边垂及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关于彝族的族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彝族渊源出自羌人"(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其先民是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属于氐羌系统的部落."元代,金沙江南北两岸彝族各部落经济文化发展和彼此之间联系大大加强,随之,出现了一个在彝族中普遍使用的共同族称——罗罗...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如沿途考古学的发掘基本上都是一种抢救性的发掘和研究,沿途历史地理的研究缺乏与考古学方面的有机结合,相关的田野考察也做得没有针对性,交通地理考证的信度还不高,特别是对缅印地区路线走向的具体考证研究更是十分薄弱。对丝路系统全面的民族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研究手段较落后。对丝路的分类深入研究不够,特别是对缅印地区和近代时段的丝路变迁研究不够。系统的南方丝绸之路旅游开发思路并没有形成,更谈不能上实施。目前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要注意研究内容的全面性,注意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研究和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大兴有具体目的的田野考察之风。建议成立"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研究会"。  相似文献   

9.
刘亚虎 《寻根》2006,(5):28-31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形态史诗。在北方,蒙古、藏、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先是,多以草原游牧为生,草场与畜群的争夺、部落之间的争斗与战争连绵不断,使得他们的史诗多为歌颂征战英雄的英雄史诗。而在南方,彝、纳西、暗尼、傣、拉祜、阿昌、苗、壮、瑶等民族的先民。多居于高山深各或群山环抱、密林环绕的丘陵平坝地区,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1.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是长江上游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处于从母系向父系过渡阶段的羌族社会,产生并形成了羌族独特的、引人注目的配偶神信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像羌族这样以配偶神崇拜为主要特色的民族并不多见。认真研究羌族配偶神信仰的源流及社会背景,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氐羌文化圈的特殊性,更好地认识以泸沽湖地区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2.
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伟大的文化遗产,和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三大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对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桥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日益得到重视。随着考古发掘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南方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也正在迅猛发展。同时,随着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项目的设立和中国政府文化线路遗产申报工作的启动,南方丝绸之路的"申遗"既有成功的机会,更有时间的紧迫。因此,一方面加紧进行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普查,做好研究和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以文化线路项目加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的"丝绸之路(中国段)"项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世界诸国称中国名号最广者当为"支那"(china),记"支那"名号最早出者为印度古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政事论》。汉译佛经音译"Cīna"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异译。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支那"语源问题分歧甚大,计有"秦"、"汉"、"瓷器"、"日南"、"滇"、"羌"、"丝国"、"荆"、"成都"、"齐"、"姬"、"苗语"、"傣语"、"长安"、"晋"等等异说,然综观先秦中外交通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证之蚕桑养殖起源以及早期丝织产业,以文献和考古实物审之,"成都"一说似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汉武帝前后二次发兵西南夷、开通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研究,提出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是以成都为中心,南方丝绸之路在汉王朝版图内,//地段一度成为官营、官管的国家交通线路。考古发现表明这条道路贩运的货物主要为高级奢侈品,《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的骠越、身毒之民为缅甸、印度移民,他们多为工商业者。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纳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视野之中,不仅具有学术整合的价值,还有促进各民族文化自觉和构建西南地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先秦始,中国与印度已有经济文化交流。中印之间最古老的交通线即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线路之一——"蜀身毒道",其主要路线区域就是《史记》所载之西南夷地区。秦汉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经营,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商道逐渐发展为官方通道,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区的交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古羌人踩出一条毛路来了,昔称冉駹古道。"天高高,云飘飘,冉駹古道山腰腰……"便是佐证。其后历经人工拓建,就成了驿道、茶马古道。汶川的古羌驿道,东西两路与藏羌民族相通,南北两路为汉人出入之咽喉。自古皆有交通命脉和川西"锁钥"之美誉。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从遗产保护的意义上说,"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文化线路",将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之无愧。在我国古代几大丝绸之路中,"南方丝绸之路"是开通最早、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交通大动脉,具有无比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综合价值。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宣布中国将与陆上、海上丝路所涉及的国家向联合国共同申请将丝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尽快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名单。本文主要就南丝路的文化价值、申遗及其现实意义等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9.
漕涧旧事     
正我的家乡云龙县漕涧镇,是滇西横断山脉南段澜沧江和怒江之间的一个山间平坝,与保山市、怒江州毗邻,是大理州的西大门。这里居住着白族、阿昌族等多种兄弟民族,是一个有着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地方。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淳朴的乡风民俗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邛崃为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向西南行的第一大站,茶马古道的重要起运地,据交通要津。邛崃得名于邛人,邛人在汉初已与今印度一带有了贸易交通联系。今西昌一带发现的大石墓为邛人遗迹,邛人的族属为濮越系统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