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文中云:“……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共搏”荆轲者谁?王伯祥先生《史记选》1982年版注为“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所见译品率同,并或注“共”为“共同,一起”,不赘引。愚谓“共搏”荆轲者,唯秦王耳。而“共”,当注为“相当于‘相’,副词,兼起代词作用,这里兼代荆轲”。若共搏荆轲者包括群臣,则上文何以有群臣“尽失其度”一语?若群臣和秦王“一起”同荆轲搏斗,则秦王“还柱而走”怎能持续下去?下文何以尚有“秦王方还柱走”一语?若共搏荆轲者为“大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王》中对秦王拔剑的描写十分精彩:在手持匕首的荆轲的追赶下,绕柱奔逃的秦王企图拔剑还击十分困难,前后至少三次拔剑;若不是侍臣“王负剑!”的提醒,秦王就很可能拔不出剑而被刺。这也使人产生了下面的疑问:秦王的剑拔不出来究竟是何原因?为什么“负剑”就能使“长”且“坚”的剑轻而易举地被拔出?秦王的剑到底有多长?“负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荆轲剌秦王》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是一疑难句子。课本的解释是:“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我认为这样解释有些勉强。一、“竖子”应该指说话人的对方。在古汉语中,“竖子”在用作对别人的蔑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四处地方写荆轲去燕往秦刺杀秦王,选用了"行""往""去"三个近义的动词来叙述荆轲刺秦的行为和心理。由这三个动词的选用以及文本语境义的探究,我们就能看出《战国策》用字的精准。其实,"行""往""去"这三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今天区别不大,都是"离开、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三个词的含义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行"就  相似文献   

5.
人们只敬重坚贞刚毅的英雄刺客荆轲,而太子丹——行刺秦王的策划者——却成了英雄的反衬。太子丹唯一的“罪证”就是婉言催促荆轲出发。荆轲想等待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那个人住得太远一时无法赶到,太子丹心里着急,也有些怀疑荆轲是不是反悔了.于是就绕个圈子婉言催促:“时间来不及了,荆卿您有出发的意思吗?如果不行,我是不是先派秦舞阳去?”刚则自尊的州轲不能容忍别人怀疑自己的人格.他怒斥太子:“你以为就凭着一把匕首去强大泰国行刺就那么简单吗?我之所以不走,是等待我的朋友,现在你认为我出发太迟,那我马上就准备出发。”  相似文献   

6.
读《荆轲刺秦王》,关于樊於期的疑点总是挥之难去:《史记·秦始皇本纪》详载历次出战秦国大将姓名,何以独不见“樊於期”?秦王嬴政与樊於期究竟有何瓜葛而致反目成仇?荆轲廷见秦王,又何须以樊於期“头函”作为“信物”?———这些问题,于《史记》《国策》诸书中,...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然则燕丹为何有刺秦之举,荆轲刺秦又为何失败,应当怎样评价燕丹与荆轲,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往者所论,似乎还不够深入,不够客观,甚至尚未澄清某些史实。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再作探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燕丹策划刺秦的动机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当秦昭王时,秦王政的父亲异人曾为质于赵,故秦王政出生在赵国。史言少年时代  相似文献   

8.
高五册《语文》教材《毛遂自荐》文在叙到楚王呵斥上殿的毛遂时,写毛遂大胆回言:“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毛遂在明告楚王,十步之内,楚王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您不要摆谱!很明显,在战国时期的这出“戏”中,机智无畏的别国使臣门客威胁到了诸侯王的性命。无独有偶,高六册《语文》教材《荆柯刺秦王》一文就专写使臣威胁谋刺诸侯王之事,文章高潮部分描写道:“荆柯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柯(持匕首)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其狼狈滑稽之状可见一斑!难怪乎在教学该文时,有学生联想到《毛  相似文献   

9.
“插说”是个笼统的叫法,其中有插叙、补叙,也有插入的议论。例文中的插说都用横线画出。 [一]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威严的秦王与荆轲“还柱而走”,像是捉迷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多次羞辱他,积仇很深。太子丹回国后,千方百计聘请著名剑客荆轲,打算入泰国刺秦王。为了诱使秦王接见荆轲,太子丹假装献地,备下督亢一带的地图;逃亡在燕的秦将军樊于期是秦国缉捕的对象,他又自愿割下头颅。太  相似文献   

11.
赵忠芹 《现代语文》2006,(7):118-119
在《霸王别姬》一剧中,莫言超乎寻常地使虞姬和吕雉两位女性一起与霸王发生恋爱关系,将霸王对女性的选择与帝国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继《霸王别姬》之后,莫言又推出了话剧《我们的荆轲》,其天马行空般的历史想象,让人想到鲁迅对于历史小说创作所持的观点:“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荆轲、高渐离、狗屠等人都被脱去了神圣的光环,刺秦的英雄行为被他们视为“成名”的终南捷径。历史只有一个,但对它的叙述却因人因时而异,在不同的叙述中,历史的面貌纷彩叠呈。  相似文献   

12.
在一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发现他图穷匕见,人们群情激愤,一个劲儿地要让他认罪。” 这句话里用了“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这是说荆轲从一个匣子里取过地图,献给秦王,等秦王拿到地图时,才发现地图下面藏着一个匕首。  相似文献   

13.
秦王要统一,燕国不答应。干般策划之后,太子丹确定了绝密计划和绝佳人选,派勇士荆轲怀揣国之大计前去行刺大国领袖:图穷匕现之际,不及荆轲得手,秦王挥剑砍掉了这个大胆刺客的一只脚丫,站不稳的荆轲靠柱坐倒下去,却也从容笑骂威权……大历史给我们和盘托出了一个悲壮千古的英武故事。但,也有其他版本的荆轲形象,在大同小异之外,更有"爆料",比如《战国策》里描述,当时倒地的荆轲的坐姿为:双腿叉开,自然向前延伸出去,明晃晃地将男性身体的私密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鲁人版《〈史记〉选读》中的《荆轲》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中的"揕"字提出疑问。请看教学片段:生:我觉得司马迁写的有些问题,"持匕首揕之"跟"欲生劫之"是自相矛盾的。师:何以见得?生:因为荆轲那把匕首非常锋利!前文写道:"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荆轲一"揕"到位,秦王必死无疑。  相似文献   

15.
读《刺客列传》,深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发奇想,荆轲去刺杀秦王,若让高渐离作副手,这一段历史是不是要改写呢?  相似文献   

16.
读《刺客列传》,深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发奇想,荆轲去刺杀秦王,若让高渐离作副手,这一段历史是不是要改写呢?  相似文献   

17.
荆轲无疑是《史记·刺客列传》中一个最浓墨重彩被书写的人物,太史公以洋洋洒洒之笔摹形传神,给后代留下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形象.说到英雄,其最主要的品质大概不外乎勇于献身和长于谋略.如果以此来衡量荆轲,他是当之无愧的.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威严秦廷前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图穷匕见后的环逐秦王,身被八创后的箕踞笑骂,怎一个“勇”字了得.为了能接近戒备森严的秦王,他运筹帷幄,对秦王的喜好了如指掌;他能言善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樊於期仰天太息,扼腕流涕,以首相赠;他对秦王的人际脉络知根知底,重金贿赂蒙嘉,疏通觐见环节.如此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岂是一个“谋”字可以概括.千载而下,荆轲,作为一个英雄早已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8.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从河北来到陕西,行刺秦王嬴政。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荆轲的事迹是因《史记》而流传千古的。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司马迁描写了五个刺客,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咏荆轲》一诗中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把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他的剑术不精。诚然,荆轲的剑术并不超群绝伦,在前往燕国途中与盖聂论剑,被盖聂“目之而去”。而剌秦失败后,鲁勾践也叹息说他不懂剑术:“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史记·刺客列传>对荆轲剌秦王一事的记载与<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作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同点,分析情节安排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探讨<史>叙事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