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2.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3.
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仍旧存在的种族歧视,并揭示了在这种状态下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本质和实现自我理想的悲剧。着重分析了主人公“我”探索自我本质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异化感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同时也探讨了它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若兰 《海外英语》2011,(4):203-204
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二战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1952年获全国图书奖。作者凭借对黑人音乐的爱好与精通,试验性地将布鲁斯、爵士乐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中,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其叙事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音乐特色。通过分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文学传统中所显示的音乐特色和对小说中的布鲁斯和爵士片段进行分析,以展示埃里森将黑人音乐融合在他笔下的无名主人公追寻身份的过程当中,揭示无名主人公对其黑人身份的逐渐认同,突显音乐对美国非裔群体存在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萍 《华章》2007,(3):130-130
二战后,美国文坛上涌现出大批黑人作家,他们以其犀利的文笔控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罪恶,抒发他们的悲愤,歌颂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并且不懈地探索和寻求一条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路.许多黑人作家从一开始就着力表现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看不见的人>是战后出现比较早的一部描写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的心理异化过程和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备受世界瞩目的《看不见的人》做一简要地分析与评论。作品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没有名字的美国黑人形象,他在敌对的环境里在思想上经历了从盲目崇拜到清醒地认识,从失去自我和最终寻找到自我的转变。埃里森讲述了主人公的一部抗争的历史。"他"的宗旨不在于对种族歧视进行批判,而是希望借此打破种族的界限。本文重点分析了《看不见的人》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对现代人的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在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塑造了形象鲜明又截然不同的波莉和赛丝两位黑人女性,并不乏对其婚恋生活的叙述和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本论文旨在通过比较波莉和赛丝二者的爱情关系,分析黑人妇女在爱情中追寻"自我"的过程,并讨论黑人女性应如何在婚恋中建立"主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紫色》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的黑人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西丽雅在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下在黑人姐妹的爱和支持下,寻找自我,重塑自我,从而获得新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杨期存 《考试周刊》2010,(18):35-36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长篇小说Invisible Man在国内出现了三种译法:"无形人"、"隐形人"和"看不见的人".这三种译法都一语道破美国黑人被忽视的生存状态."失明"和"追求自我"是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的主题成分.结合这两个主题来探讨,在三种译法中,"看不见的人"既反映了黑人的生存境遇,又凸显了"自我追寻"和"失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但丁在《神曲》中论述了他关于人的观点。他通过勾勒出一个尘世中的人在人类的精神净化与道德升华的艰难过程中所展示出的高贵品质,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它应该是为人类带来和平的幸福之地。在此基础上,但丁提出了当时一直在困扰人们的问题:谁才是尘世生活的主宰?对人性与人类道德的探求一直是但丁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林芬 《中学生英语》2014,(10):12-12
剧情简介: 《生命之书》 讲述了马诺洛的一段历程,这个年轻人在达成家族的期望与听从自己的内心想法之间徘徊,难以抉择。还没来得及选择该走哪条道路,他便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冒险之旅。在此次冒险中他横穿三个荒诞离奇的世界,而在那些地方他必须面对自己最大的恐惧。  相似文献   

13.
李白《静夜思》中对月的描写构成人、月关系的广阔空间 ,从而表现了诗人精神寻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一种想象的生活》的主体脉络,是主人公奥维德与自然相处模式的探索历程。经历了蜜月期、瓦解期以及重构期,奥维德最终依然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究其根源,奥维德囿于自我认知,缺乏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的深度考量。“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最高旨归,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褪却原始的重构和复归。  相似文献   

15.
两条道路     
那是一个除夕之夜,一位老人站在窗前。他悲伤地望着天空,望着深蓝色的天空,繁星像百合花一样漂浮在清澈平静的天空之湖里。他望着地面,却没有几个像他这样绝望的、奔向唯一的终点——坟墓的人。在通往生命终点的旅途中,他已经走过了60个驿站,收获的却只有过失和悔恨。如今他的健康不佳,精神空虚.内心痛苦,晚年的生活并不舒适。  相似文献   

16.
《序曲》是华兹华斯倾尽毕生心血完成的巨作,涵盖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被广泛认为是华兹华斯复杂哲学思想的精华和最为重要的一部长篇诗集。文章主要从自然之爱.上帝之爱和世人之爱这三个方面对《序曲》进行宗教哲学方面的研究,探讨《序曲》中自然之爱背后的上帝之爱,以及诗人如何从自然之爱过渡到世人之爱。  相似文献   

17.
American Scholar Joseph Campbell puts forward a more detailed model of heroes in which a successful journey usually contains three major phases:"separation""initiation"and"return".In Song of Solomon written by Toni Morrison,the hero,Milkman Dead leaves his family to the south to find his family’s lost tradition and memory and the journey of Milkman Dead turns out to be a journey of understanding himself,his ancestry and African heritage.The journey also fits into the legendary model of hero’s journey"Separation—Initiation—Return"model.  相似文献   

18.
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对苦难的书写这一创作风格,通过一个灵魂寻找父亲的旅程,将社会新闻进行串烧,在爱与死亡的碰触中建构了实境、幻境和真境。作品有意识地将现实和阴间进行对比和互相穿插,体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担忧以及企图通过"爱"对苦难的现实进行"突围",让灵魂在爱的浸润下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19.
<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布朗的林中之旅即其"心路历程"的成长过程,暗喻了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勇于抗争,信仰坚定,只要"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游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布朗的悲剧在于他的动摇与软弱.  相似文献   

20.
工业技术文明挤兑下"单向度的人",成为"城市食物"、"机械零件"的标识。难能可贵的是,张炜小说内在的对话性构成对现下时代的有力发声。怀有"生命温度"与"诗性关怀"的"在场性"表达,成为对"远逝的风景"最艰难的指认。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逆行的归程"人生艺术旨归与张炜小说创作中"野地神话"缔造的对话相契相合。论文从"逆行归程式流浪汉"形象,文体肌理中"月亮"隐喻意象两方面来捕捉两者微妙的内在艺术关联。他们寂寞的"逆向归程"之旅,本质上正是审美现代性原始情愫根柢下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从此点切入也许可以更深入地体认张炜缘何执著近乎顽守地一再诉说出有关野地的神话,贡献出一系列"大溪地"式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