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三十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汉带领课题组开始自适应光学研究时,有关领导告诫他们说这项工作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而且可能应用面也不广,因此希望大家能坐得住冷板凳。姜文汉带领课题组历经艰辛,不断取得自适应光学研究的突破。在863计划实施中,有多个主题都对自适应光学提出需求,充分显示了自适应光学在大型光学工程、先进医疗设备方面巨大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2006年视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时说:“光电所的自适应光学,从一个很小的研究小组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应用到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创新工作的推动作用,光电所如果没有自适应光学的基础,就没有今天的优势,这类工作正是科学院应该做的,也是坚持要做的。”路院长这段话很好地总结了自适应光学创新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姜文汉本人来说,这是很大的褒奖与肯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电院)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直属事业单位(正局级),由总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西安光机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和(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成都光电所)组成。光电院于2000年开始筹建,2003年得到中编委正式批准。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国际上现代光学技术的应用已从静态观测发展成为动态条件下进行快速信息获取和能量传递的重要手段。在各种光电系统中,对光束进行动态控制(包括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770-771
<正>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王琛与其合作者成功将一种新的自适应光学的方法和双光子显微镜结合,研制出一种新的自适应光学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通过校正活体小鼠大脑的像差,在视觉皮层的不同深度处均获得了提高数倍的成像分辨率和信号强度,大大改进了成像质量,使得原来在活体鼠脑中不可见或者模糊的细节变得清晰可见,研究人员成功将该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4):334-342
光电科学是现代光学和电子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光学技术、光电技术”调研组成员:王育竹 姜文汉 唐九华 吴存他 钱定榕 陈国夫 张合义 赵克功4期 全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一个开拓应用技术,研制、生产光学装备的综合研究机构,创建于1952年,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从事应用光学研究的单位。早期称仪器馆,1960年与机械研究所合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春光机所以应用光学、精密机械及光电仪器为主要研究方向。设有光学设计及检验、光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1):F0004-F0004
使用望远镜特别是大型望远镜时,大气湍流引起的动态波前误差使成像模糊并不断漂移,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界和光学界。姜文汉院士自1979年起,开始研究自适应光学,通过对动态波前误差的实时探测一控制一校正,使光学系统具有自动校正外界扰动,保持理想性能的能力。自适应光学成为高分辨力光学观测和高集中度光能传输中的重要核心技术。附图是对一颗双星用自适应光学校正大气动态干扰前后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8.
科苑 《今日科苑》2008,(7):40-41
自适应光学与多镜片大镜面技术令望远镜越来越大,看得越来越远。未来10年内全球将建成三大望远镜,超大望远镜的"军备竞赛"正在展开。一场望远镜的军备竞赛正在全世界展开天文学家正在制订计划,以制造有史以来体积和功率最大的仪器。  相似文献   

9.
历经 30余年建设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 )已发展成以现代光学为主导方向 ,以探索重大基础前沿 ,发展大型激光工程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应用为重点 ,以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型研究所。该所不仅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系列大型高功率激光装置和用于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激光与光学综合系统 ,而且在利用各种量级的强激光装置进行相关高技术与交叉学科领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方面、信息光学与量子光学方面 ,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在新型高性能激光元器件、激光与光电…  相似文献   

10.
《云南科技管理》2014,(2):110-111
<正>云南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涉及锗材料、光学及其他相关材料、光学元器件、光学组件、镜头及其他光电子技术、光学产品等相关业务的光电子企业。公司占地667多公顷,构建了材料制造、光学制造、光学组部件及系统集成4大平台,以70余年的光学制造经验和锗材料、红外光学、微光可见光核心技术为基础,形成3个产业基地:云南曲靖光电子材料基地、昆明海口微光可见光现代光学加工基地、昆明红外光学研发生产基  相似文献   

11.
张岩,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员,系科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信息处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SocietyofAmerica)会员和光电工程师协会(SPIE)会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七五”重大项目“光学神经网络的研究及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在适于模式识别和光学实现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光学神经网络中的基础技术研究与关键器件研制等方面所得到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200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技术专家黄尚廉教授逝世。这一年,曾在他的影响下,踏进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朱涛刚刚获得博士学位,正式进入科研的殿堂。生命有时如同四季的轮回般,充满了承接与交替的美。在黄尚廉教授的影响下,志在成为科学家的朱涛,如今继承了前人的遗志,继续在光电技术的道路上前行,感受光学的美,创造光学的美。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3):F0003-F0004
依托于西安工业大学的“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在上级和学校的支持下,实验室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西北地区高校光学工程学科领域条件最好的实验室之一。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又拓展了“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光电薄膜与器件研发服务中心“两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  相似文献   

15.
针对星地量子密钥通信空间环境复杂、国内暂不具备实物实验条件的现状,提出一种用于量子密钥通信的计算机仿真平台设计.该平台具有仿真星地量子密钥通信中APT及单光子传输捕获过程的能力和自适应光学对传输畸变波前的修正能力.使用此平台,得到了星地量子密钥通信跟瞄精度、自适应光学对畸变波前的修正及单光子捕获概率、误码率的合理仿真结果,证明此仿真平台对实际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4):360-360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姚保利研究组近期在特殊光束及特殊微粒光学捕获力计算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学工程领域杰出科学家,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在全息光学、微纳光学、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光栅衍射矢量模态理论、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等研究中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宽视角的接收一般采用视角分割,以使用多探测器或者复杂接收系统(如光纤阵列)等方式获得,但以上方式主要用于光电对抗的方位探测,在空间激光通信等场合难以适用。基于空间激光通信领域,结合目前宽视角光学接收天线的研究和进展情况,比较分析了现有的技术后,综合考虑视角、光学增益及像差大小,提出一种系统的新思路,针对宽视角、大口径接收面积的指标需求,以小接收面积光电探测器、阵列化天线为约束前提,力争结构简单、经济合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由激光引起的大眼致盲、引发的皮肤病、光电传感器失效的事例在逐年增多。为适应激光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为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光电传感器实施有效的激光防护,开展了该项目激光防护技术的研究,研制出多功能防激光特种光学塑料。所研制成功的多功能防激光特种光  相似文献   

20.
沈华,生于1981,长于无锡,事业缘起于南京。 考入南京理工大学那天,不管他有没有想过这里将成为他一生科研生涯的起点,他都在那里起航了。在那里,他拿到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士学位、光学工程硕士学位,留在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工程光学系任教,又在职攻读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15项、企业横向科研合作项目1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已有10余项获得授权;还是在那里,他自2005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16篇,SCI收录8篇),撰写国防技术总结报告(GF报告)4篇,合著教材1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