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国战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进程。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率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大旗,组织护国军,发起讨袁护国运动,并督率滇军主力入川与北洋军鏖战于川南。从双方战力、物资的投入来看,无论军备实力还是财政实力,北洋军都要远远优于护国军。在护国军兵力、物资难以为继之时,四川各阶层民众团体热情响应护国大义。军民、绅商、袍哥等以各种方式支持护国军,踊跃支援前线,成为确保护国军在川南取得巨大胜利的重要保障。护国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力量由弱变强。袁世凯倒行逆施,违背民主共和理念,最终失败。民众是反袁护国斗争中活的力量,正是他们毁家纾难支援护国军,护国战争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2.
《权舆日报》的全称为《四川权舆日报》。1933年1月1日创刊于重庆,社址设在重庆市中区杨柳街32号。它是四川军阀刘湘的二十一军“特务委员会”(简称“特委会”)的机关报。1930年,刘湘担任二十一军军长,驻防重庆及川东一带。当时,四川地下党组织在川东各县活动频繁,城口、达  相似文献   

3.
1915-1916年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面临非常困境,一方面对外来说,敌强我弱;另方面对内来说,护国军内部矛盾亦较多,从而给护国战争带来许多困难。而护国川南战役尤为艰苦,朱德指挥棉花坡战斗,艰苦奋战,虽屡濒于危,却能绝处逢生。棉花坡战役的胜利挽救了川南战场,对护国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朱德一举成名,成为护国名将。川南鏖战,朱德一举成名,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武校元素是其一举成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护国讨袁,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大的波澜,也是直接粉碎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一次伟大壮举。护国战争中的主要战场在川南,泸州、纳溪之役的主要战场在棉花坡。朱德则是这主要战场中高举护国大旗浴血鏖战,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他为铲除帝制,拥护共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5.
<正>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爆发103周年前夕,我与几位热心人,组成一个考察小组,共同去四川南部泸州地区,实地考察护国战争川南战场的情景。这次考察虽然只有几天,却深深地震撼了我们。1915年底,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倒行逆施,竟然复辟封建帝制,当起"皇帝"来了。受共和观念熏陶的云南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坚决反对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首任云南都督的青年将军蔡锷,不顾自己患病的身躯,历经艰险,从北京辗转来到云南昆明,与云南将军  相似文献   

6.
1909年,朱德从家乡四川仪陇来到云南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座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学府,朱德与范石生同窗学习,朝夕相处,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范石生向共产党表达合作的愿望范石生(1887—1939),字小泉,号小翁,一作筱泉,云南河西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靖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经朱德介绍加入同盟会。范石生和朱德编在同一小组,经常传阅摘  相似文献   

7.
州县衙门的书吏与差役(合称书差、书役、吏役)是清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知州、知县要依靠他们推行政令,审理词讼,有所谓清朝“与吏胥共天下”之说。“天下者州县之积也,治乱兴衰悉系乎此。”清代四川巴县(含重庆),是重庆府川东道首县,三江总汇,纵横二百余里。光绪十七年重庆辟为商埠,中外杂居,政务纷纭,素称繁剧。其书差人数之多甲于全川,积弊之深名列前茅。四川总督岑春煊在历数川东书差之害后说:“一路之疾苦如此,则全省可知;历任巴县多能吏,而积重难返犹如此,则庸下者又可知也。”本文拟依据巴县档案,对清代的书差制度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档案馆所藏清朝档案,由于在十年动乱中工作长期停顿及保管条件欠佳,曾经发生虫蛀、霉烂现象。为了抢救这批珍贵的历史文件,适应学术研究的需要,我馆从1979年6月开始进行整理,经整理就绪,已可开放利用。 我馆保存的清朝档案,数量较大,内容丰富。早自康熙九年(1670年),晚至清朝末年。计有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四川筹饷报销总局、办理四川机器总局、四川清理财政局、办理四川全省矿务总局、四川分巡川东兵备道、重庆府、巴县、川滇边务大臣、四川分巡建昌兵备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的这份布告呈长方形,约54厘米×37厘米,为手刻铁板油印于毛边宣纸上,依照当时的习惯,由右向左书写。文头为中原解放区鄂豫行政公署布告,正文为减租宗旨及有关事项,文尾为责任人行署主任刘子厚、中原解放区鄂豫行署印信及布告发布日期1948年10月18日。 这一布告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处于战争最前线的鄂豫根据地在建立时间不长,土匪的武装力量尚未肃清,大多数农民没有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后,差役渐改雇役。至清代“摊丁入亩”,无地之人不再缴纳丁银,一切差役杂派悉行蠲免,“官有兴作,悉出雇募”。四川自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全国率先推行“摊丁入亩”,城市工商业者(有地之人须纳地丁)有无差役杂派的负担呢?如果有,情形又是怎样的呢?清代川东道、重庆府及巴县治所均设在今天的重庆市中区,地处长江水陆要冲,是川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不仅在四川,而且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依据四川省档案馆所藏巴县档案,拟对清朝前期城市工商业者差役制度,作一个案剖析,以期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进入朝鲜,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等各民主党派联合发表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努力。”根据这个宣言和中共中央的系列指示,四川——建省前的川西、川东、川南、川北行政区(包括重庆,不包括原西康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相似文献   

12.
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起义,反对“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正式爆发。贵州护军使、督理贵州军务刘显世于1916年1月27日宣布独立,重新公布1915年12月27日其与唐继尧、蔡锷、任可澄、戴戡所发出的讨袁通告(载本刊1981年第4期),并发布了贵州独立通令、告示。现公布于后,供研究护国战争史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沈涛 《四川档案》2006,(6):18-20
在自贡市档案馆的众多珍贵档案中,有两张布告在纪念朱德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朱德在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担任靖国第二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兼四川下南清乡司令部司令官时发布的。今天,我们阅读这两张布告,对于研究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早期的思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正>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将四川划为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四个省级行政区和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南充为川北行政公署所在地。新生人民政权建立后,南充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组老照片记录了半个世纪前,南充所属的西充、营山节日集会的场景。一、西充县1951年元旦节集会  相似文献   

15.
《川东报》是中共川东区党委的机关报,是川东地区800万人民的喉舌。《川东报》创刊于1951年5月1日,为周三刊的四开小报。社址开始在重庆南岸的黄山,1952年5月20日迁到北碚市天生桥。1952年9月30日,根据上级指示,刊登终刊启事。  相似文献   

16.
1916年1月至5月间,蔡锷将军在护国战争中的川南前线先后写给家在昆明的夫人潘蕙英的九封战地家书,彰显铁血柔情和家国情怀。把一个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护国大将军生动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九封家书体现出蔡将军运筹帷幄、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体现出蔡将军与潘蕙英缠绵恩爱的心路情缘,体现出蔡将军对妻儿体贴入微的关爱和念想,体现出他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的阻止讨伐和探戈亮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的担当,对新生的共和制度的捍卫与探索。九封家书与同年7月蔡将军在四川永宁河畔大洲驿的巨石岩上,铭刻下的"护国岩"序文与铭文一道交相辉映,供人景仰和缅怀,更励来兹。蔡将军家人的云南情缘与励志人生,同样反映出蔡氏家庭在蔡将军"克己奉公、治事精勤、操守纯洁、忠心爱国"伟大人格的熏陶下形成的良好家风与优秀传承。  相似文献   

17.
<正>1915年12月25日,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唐继尧等将领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武力讨袁。蔡锷于1916年1月率护国军第一军北上,袁世凯在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国人的唾骂声中忧愤死去。自此,反对帝制、捍卫共和的护国战争宣告结束。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于7月29日到达成都上任,开始肩负起为期10天执掌川政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朱德在泸县     
民国时期,泸县辖现在的泸县、泸州市江阳区与龙马潭区全境及纳溪区、合江县、江安县一部分区域,县城泸州。朱德一生中三次来泸县,为时最长的一次是护国护法战争期间的1916年至1920年。  相似文献   

19.
蔡锷,号松坡,在长沙时务学堂读书时,梁启超是他的国学老师。梁启超为纪念护国战争英雄,于1920年呼号奔走在北京筹建松坡图书馆,1924年开馆,梁启超为第一任馆长。  相似文献   

20.
民初(1915—1920年)四川省军政机构沿革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包括成都和重庆在内的广大地区)进入了一个政权频繁更迭的时期。1911—1914年先后在重庆建立了中华民国蜀军政府,在成都建立了大汉四川独立军政府,而后两军政府合并成四川军政府。1915年以后,又有陈宦、蔡锷、罗佩金、戴戡、刘存厚及熊克武、杨庶堪等人先后在四川政治历史舞台上亮相,轮番控制四川军政。对1911—1914年的三次政权机关更迭的有关问题,笔者已作了初步论证。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1915年以后的四川军政机构沿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