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纪录片创作要有"兴奋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冶夫 《新闻记者》2004,(11):29-30
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并不过瘾,原因就是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就开始的。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  相似文献   

2.
有人曾这样预言 :未来的战争不是为争夺资源而战、而是为争夺信息而战。就报业而言 ,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 ,信息战早已开始 ,现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为此 ,作为一名报纸编辑了解受众的不同阅读需要 ,及时抓住让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和新信息 ,才能使报纸常办常新、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编辑为人作嫁 ,策划选题 ,指导记者 ,都离不开信息。但编辑受案头工作限止 ,与外界交往少于记者 ,信息匮乏 ,难免使选题、指导工作出现困难。我想每天8小时以外会产生多少信息 ,每年100多天休假又会发生多少新闻。新闻工作者离不开社会生活之…  相似文献   

3.
余玉 《青年记者》2007,(18):80-80
新闻评论是新闻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新闻评论如何选题?如何使选题独辟蹊径?这是每一位新闻评论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评论选题雷同,人云亦云,缺乏信息含量,那就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本文以《湖北日报》最近推出的围绕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一组新闻评论和"楚天时评"专栏为文本研究对象,探讨该报是如何进行新闻评论选题的。  相似文献   

4.
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同学会问:我选择学习新闻传播学,是想知道怎样写新闻,以后好去做新闻工作,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的历史呢?回答这个问题,先从老新闻工作者做的新闻为什么比我们好说起。谁都不会否认,老记者、编辑比我们有经验,写出的新闻、设计的选题比我们高明得多。因为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这种阅历我们看不见,但能够感觉到,就在他们的头脑中。面对  相似文献   

5.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多数以编辑类为主,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每天要在海量的信息中选取适应本栏目和目标受众群的新闻。早间新闻节目具有大信息量的资讯、较强的时效性、贴近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可以说新闻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节目的品质和收视率。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拓宽早间新闻选题的来源,对重点选题进行持续经营和深度关注。要想在早间新闻选题上出新,就要遵循"四最"原则,即努力选取最有  相似文献   

6.
“活鱼”在哪里 “活鱼”在基层,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基层的“活鱼”在哪里? 到了基层,你问张三,你们单位有新闻吗?张三回答,没有.你问李四,李四可能也不知道哪儿有新闻.基层的新闻就像空气,尽管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但基层的职工们可能看不到.  相似文献   

7.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12日至21日,经济日报连续刊登《住的变迁》《用的变迁》《穿的变迁》《吃的变迁》和《行的变迁》系列报道(以下简称《变迁》),全国各地许多读者给编辑部来信或打来电话说:这组报道写得实事求是,讲的都是老百姓的亲身感受,我们爱看,看了很受启发和鼓舞。思路:贴近群众抓选题这组报道为什么会受到众多读者的热情称赞,这个新闻“点子”当初是怎么酝酿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9.
杨粟 《新闻前哨》2003,(6):32-32
如何发挥电视传播信息的综合优势?如何看待电视收视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宏大文化背景?如何摸准新时期观众的脉搏,对电视人来说,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如今栏目收视率高低,已成了衡量编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每个电视栏目的编导都在绞尽脑汁,向观众频送秋波:栏目不断创新,栏目改版层出不穷,节目包装日趋精美。按理说,这么多的节目,这么多可供选择的频道,应该让观众满意了吧?可实际情况却是,老百姓对现在的电视节目仍然不满意,他们最爱看的是电视,但最不满意的也是电视。无怪乎许多电视人在说:“今天的观众太难伺候了。”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难以伺候了?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与中央台策划人员电话沟通,了解近期的选题方向,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情况,我问,"你们要什么?"他们反问,"你们有什么?"是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能提供什么,这是一个应该由我来回答的问题。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策划人员的注意,取得主动权。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  相似文献   

11.
上蔡县东洪乡教师王立业来信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新闻单位的通讯员?能发给通讯员证吗?对通讯员写的稿件会不会优先采用? 王立业同志: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人民群众给报纸、电台写稿写信,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民主权利。我们知道专职从事采访的记者很少,而每天发生的新闻却很广泛,要及时传播读者关心的新闻和信息,这就要依靠亲  相似文献   

12.
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只有为观众喜闻乐见,才能引起同频共振,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在选题、采访、播报中缩短与观众的距离,而最佳的距离,就是“零距离”. 选题的零距离 所谓选题的零距离,就是所要选择播报的新闻内容,是观众所想知道的内容,是观众想看想听到的内容,就是新闻内容与观众的零距离. 金华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百姓零距离》栏目开设了热线电话96015和微信公号,与观众保持着全天候的联系,每天接到的热线电话和微信报料线索至少有上百条,为栏目选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民生新闻很火,也成了新闻节目的一种常态,什么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最喜欢看的呢?增加信息量还要从选题做起。一、新闻题材的选择1.选题的方向说到新闻题材,它好像是一道食材,只有食材选好了,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题材是至关重要的,要从客观事实出发,选择信息量大的题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12日至21日,经济日报连续刊登《住的变迁》《用的变迁》《穿的变迁》《吃的变迁》和《行的变迁》系列报道(以下简称《变迁》),全国各地许多读者给编辑部来信或打来电话说:这组报道写得实事求是,讲的都是老百姓的亲身感受,我们爱看,看了很受启发和鼓舞。思路:贴近群众抓选题这组报道为什么会受到众多读者的热情称赞,这个新闻“点子”当初是怎么酝酿出来的呢?今年年初,经济日报以《6000万吨钢意味着什  相似文献   

15.
掌握新闻研究的动态,了解某个方面理论研究的前沿,这是写好论文的前提。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尤其是远离编辑部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天不看报(包括电视、广播),就会闷得慌;一段时间不看报,就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媒介给你提供外界的信息,不知道当前在宣传什么,难以选准自己要报道的方向;不知道哪些已经作过报道,哪些还没有作过报道,失去了判别新闻事实价值量的参照系。 论文写作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第四媒体的论文,你起码要粗略了解理论期刊近期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发了些什么,研究已经拓展到了…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经济信息指包含了新闻样式在内的一种信息,而狭义的经济信息指一种经济性的信息新闻或是信息性的经济新闻。我们通常所指的经济信息是一种狭义的经济信息。目前我们经常接触的、能够理解的是通过新闻媒介传递,并以新闻样式出现的那种经济信息。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将信息新闻与经济信息划等号,一谈到信息新闻就认为是经济信息,这是由于对信息新闻和经济信息的区别缺乏了解所致。要知道,经济信息是信息新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传递量居各类信息新闻之首,约占总信息传递量的50%以上。近几年,我国创办的以信息新闻为主要载体的报刊大都以传递经济信息为主,一些报刊则干脆冠之“经济信息”,各级报社、电台开设的信息专栏或信息节目中传递多的也是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之所以得  相似文献   

17.
亦杰 《今传媒》2009,(12):57-57
“看标题就知道不是中国的新闻”,这是一位网友在一条新闻后边的留言。新闻的标题是——《男子外出旅游故意遗落相机考验他人诚信》,边上还有一行小字说明:最终相机回到手中。  相似文献   

18.
"看标题就知道不是中国的新闻",这是一位网友在一条新闻后边的留言.新闻的标题是--<男子外出旅游故意遗落相机 考验他人诚信>,边上还有一行小字说明:最终相机回到手中.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受众对于会议新闻的兴趣远远低于其他社会新闻,会议新闻又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重要新闻源泉,而会议新闻报道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改进会议报道,使会议新闻出新,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每到人代会、政协会期间,各新闻单位都想方设法做好会议新闻,使自己的会议新闻报道既能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让老百姓喜欢看、愿意看、容易接受。那么,做为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把硬梆梆的会议内容做成可视性强的电视新闻报道呢?会议新闻报道为什么不能引起广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党报的一大新闻元素,可以说,金融新闻实际上是后来者。但是作为与老百姓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信息,老百姓对其又有着刚性需求。而同时,金融新闻又有着巨大的敏感性。如何在纷杂的金融新闻线索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巧妙规避金融新闻的敏感性,并利用专业知识给予解读,将最有价值的东西展现给读者,这是对一个从事金融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