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粉书 《现代语文》2007,(9):102-102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是交流的艺术,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工具,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不应当只着重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是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常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比较死板,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懂得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由方法所引起的,真正的影响因素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因此,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拥有魅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口语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受到重视,但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的学习不只停留在阅读与写作上面,当人与人面对面进行交谈时,口语交际显得分外重要。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更要重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晓清 《中国教师》2013,(Z2):26-26
很久以来,语文课总是让人黯然神伤,遭到学生的普遍冷落。曾有人调查发现:新书发下来时,学生最想翻看的是语文书,上课后不久,学生便说最不喜欢的是语文课。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太缺少情趣了。近年来,我们从语文教学工作上常去思考原因何在,也有点心得。今天把它整理成文字,下面谈谈我们自己的一点认识。一、打破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解除束缚情趣教育的枷锁传统的课堂教学只以"双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育为重心,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单一的教学体制、一样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姚锐 《成才之路》2012,(3):80-80
正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进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学习方法中有不二法宝——吟诵;只是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吟诵退化成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有着广泛的共识,可算着是对传统方法的传承了。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诵读却是拦在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只猛虎,在我们的课堂上重视和运用是两张皮,合不到一块,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是诵读不过是课堂的点缀而已,琅琅的读书声在如今的校园不过是一种理想,正如乡村日渐消逝的炊烟,快要变成我们美好的记忆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逐渐发生着变化。从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到现在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学的方式变迁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创造。目前,我们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因此,教师如何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而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步淡化,人们对其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古诗文上,甚至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作精髓来学习。目睹这一现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的灌输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模仿写作,因而造成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低、缺乏一定想象力。可见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表面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教学绝不可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汤晓芹 《江苏教育》2012,(12):56-58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每个人终身学习提升自我的源泉,也是现代技术工人掌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五年高职毕业生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的  相似文献   

11.
田福 《教育革新》2009,(7):43-44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其实是作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健康、高尚、先进”的思想和人格,也就是“文以载道”“文如其人”。但在现代语文教育理念中,这种观点似乎脱离了时代的需要,因为它把语文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日益频繁的社会交流中培养人的“语言交际能力”。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中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现象,我们还是有必要回过头去,从几千年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寻找解决的方案。毕竟,文如其人,先有合格的人然后才会有合格的文章。为此,我们呼吁——作文教育要“目中有人”。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语文教学有没有值得继承的教学经验?这似乎不成为问题。事实上 ,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或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但是 ,在继承时确实又有所放弃。那么问题是 ,我们继承了哪些东西 ,而又丢掉了哪些东西?这是应该研究的。我觉得 ,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问题是 ,面对我国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和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 ,因种种原因 ,事实上我们继承了许多本来不应该继承的东西 ,同时又放弃了一些不该放弃的东西。比如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种相当突出的弱点 ,这就是忽视或轻视文学教学。自然 ,这种倾向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六朝及…  相似文献   

13.
在谈论语文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以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说说我们要不要语文知识。这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学理问题,但现在却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本体的学理阐释的错位,这也彰显出语文教育教学界对现代课程观以及现代知识观的学理缺失。课程问题本质上不是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知识的问题。语文既然是一门课程,那么,当然需要知识来支撑这门课程。虽然,不可否认,一个人对语文能力的获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所以即使受过不长时间的学校教育,高尔基也能成为一代文豪。但这并不是说语文就不需要有关语文的课程知识,因为高尔基只是极少数自然习得语文的成功个例,而不是我们的普遍规律。因此,我们需要语文这门课程,需要有关语文教学的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14.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以生活的视野把握语文教学。说到语文,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本,我们应该跳出这个传统意识的束缚,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继承了古代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且在继承中融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当前,我国语文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地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般特性,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体现传统性特征。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应该是立足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以开放性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语文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的自身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庄海红 《教师》2011,(24):53-53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以生活的视野把握语文教学。说到语文,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本,我们应该跳出这个传统意识的束缚,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个时代的语文观,应该是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大语文观,这个大语文观是指包括了现代交际知识能力,现代审美知识修养,现代人文知识素质三方面内涵的现代语文观。它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文观,即强调语文的读写听说知识功能的语文观是有较大区别的。今天我们提出大语文观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适应信息时代的知识发展要求,适应现代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新疆教育》2013,(5):42-42
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分地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旧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现代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怎么不会使语文老师困惑无奈,无所适从呢?语文老师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这五千年的点点滴滴,汇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汉字。语文就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我们文有《论语》《孟子》,为我们学习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武有《孙子兵法》,为我们提供了谋略、战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指引着我们。语文的学习在近几年里受到了重视,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都源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缺失导致了价值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语文审美有其自足的审美空间.也有其自足的审美逻辑。在现代语文及其教学中,语文教材往往被看作是静态的——虽然从现代解释学角度来看它是动态的。如果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静态的、稳定的,那么在语文审美循环中将只剩下两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但后者往往被看作是受动者。这样一来,在语文审美循环中就只剩下一个极为灵活的环节——教师。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粗略看出.语文教师在语文审美中是至关紧要的:他是联结点和出发点、也是反馈点和激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