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审美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达到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人通过这种发展达到三个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自然与人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是人类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中的最高理想。   艺术代表的是最丰富的感性领域,最能发掘人的感性潜能。透过艺术的形式,使人的情感纳入理性的调节和升华。所以,艺术教育能使感性和理性得到统一。艺术离不开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教育能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在艺术活动中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达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一方面,透过艺术…  相似文献   

2.
素描教学中的美学内涵包括了形式美(外在和内在的)、科学美和艺术美三个部分,其创作过程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对自然形态的把握和运用,只有使形状沉积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因素,进而达到客观实体与主体知觉结构的相互适应,才会引起审美愉悦。当黑白对比的强烈反差和线条构建在科学审美的规范下,才能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主客观协调,此时素描的艺术魅力才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短篇小说《羊脂球》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表现上的成功取决于他采用的艺术结构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对比手法。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强烈美丑对比,刻画了羊脂球的鲜明人物个性,同时也揭示了其余九个人丑陋的共性。其采取的艺术结构形式,如源和流、小马车与大社会、饥饿-多特旅馆-饥饿,均非常得体地展现了羊脂球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素描教学中的美学内涵包括了形式美(外在和内在的)、科学美和艺术美三个部分,其创伤过程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对自然形态的把握和运用,只有使形状沉积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因素,进而达到客观实体与主体知觉结构的相互适应,才会引起审美愉悦。当黑白对比的强烈反差和线条构建在科学审美的规范下,才能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主客观协调,此时素描的艺术魅力才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5.
语言在歌曲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语言应做到准确性、歌唱性和传神性。掌握汉语拼音的声、韵、调可达到字音的准确性;对韵腹技术的艺术处理可达到歌唱性;掌握作品的横、竖可达到歌唱语言的传神性,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作者通过西门庆家史的描写.反映了整个明代社会的黑暗现实。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金瓶梅》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使用夸张以及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虚伪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7.
塑造人物形象常常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但运用这些手法时我们还常常穿插运用另外一种方法——对比烘托法,以达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艺术效果。现将课本中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的版面设计既是书刊编排艺术的一部分,又有别于一般的文艺期刊和社会科学读物。由于包括印刷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具有较多、较大的难度,在具体操作时必须艺术地考虑各种公式、图表的存在,合理地处理诸如对比、疏密、平衡、空白等问题,达到“编辑美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自有"艺术"这个概念诞生以来,艺术自律与社会功利这两个问题总是纠缠在一起的.艺术的社会功利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或者说艺术的社会功利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一方面,艺术可以通过表现和反映社会道德、政治生活直接作用于社会,以此来达到社会功利目的;而另一方面,则是艺术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社会达到社会功利目的,这就是强调艺术的自律、为艺术而艺术,通过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而形成的社会影响,从而影响和改变大众的审美倾向以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王飞  念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24):I0003-I00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已经较为丰富,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生活离不开对艺术的追求,声乐表演是最常见,也是最具艺术价值的艺术之一,因其具有表演艺术的娱乐性、观赏性和大众性而广受观众的喜爱。声乐表演包括表演和演员的再创造,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声乐表演独特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1.
论大足石刻艺术的虚实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少不得对比的,有时它甚至成为艺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特征是使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显示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加强某种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对比最终要实现和谐,完成艺术创造的巨大使命。大足石刻艺术之卓越创造中,便十分鲜明地表现着颇为强烈的对比意味。在此重点探讨其中鲜明存在着的虚实对比。  相似文献   

12.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想象所得尚琰艺术创造需要艺术想象,老师要在美术课的教学中去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首先,以对比引导想象,阐明美术的重要性。无论教授哪一门学科,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其学科的重要性、社会意义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相似文献   

13.
《何典》本中艺术辩证地运用了虚实对比、悲喜对比、雅俗对比和断续对比的表现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讽刺风格,增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和本的艺术张力,从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显得“分外精神”。  相似文献   

14.
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优化舞蹈课堂教学将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作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观察对比,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在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深度上,达到了现实主义的辉煌高度。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一方面通过窦娥的冤狱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又通过窦娥的觉醒与反抗,热烈歌颂了人民反抗压迫的强烈斗争精神。其批判现实、揭露社会生活本质的深刻性,堪称元杂剧之冠。《窦娥冤》之所以能达到如此之思想深度,发出炫耀百代的光彩,除由于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这个思想基础外,也与他在杂剧创作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分不开,其中,尤以运用对比,在对比中努力开掘作品的思想深度,在对比中见深刻,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最为先生所推崇。明线与暗线的并行不悖,直笔与曲笔的纵横交错,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艺术的拿捏,无一不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小说浓郁的悲凉氛围,展示了悲剧人生的艺术魅力,鞭挞了人情的冷漠,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把马克思对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结构的描述,误读为对人类社会基本构架的揭示,导致把艺术作品也归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造成了马克思自身理论上的矛盾和不解。实际上马克思是把上层建筑的构成划分为三个层次,艺术作品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的层次,它依社会意识而产生,又生发出艺术的思想理论来;反过来,艺术的思想理论又制约着社会的艺术生产,通过艺术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最终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源远流长而又缺乏文字纪录的花山崖壁画系列里,艺术功能虽自古相传但却或多或少被扭曲和误解,以致对它本来身世之谜众说纷纭。本文结合骆越社会郊禘的产生演变,祷祠庆典中天、地、人三者相互感应与协调,以及农业文化参照对比等,通过历史和逻辑的观察辨析,从全新的角度将花山崖壁画艺术功能作了一番廓清迷雾的系统梳理,并区别艺术功能和功能艺术在不同系统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张培基先生英译文《杜鹃》的语言特色。译者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及表达方式,运用娴熟的翻译技巧,达到了从原文到译文之间较为理想的变通,从而取得了信、达、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沈从的散擅长于通过人物的对比、事件的对比、景物的对比、场面的对比、古今的对比等手法,增强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感染力。这一重要艺术特色,对于当代散创作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