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平 《广东教育》2005,(7):51-51
作文的本质在于创造,是作者凭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运用艺术的手法和语言创造一个艺术的世界。徜徉在这个艺术的世界,人们可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一股力量的鼓舞,一番哲理的启迪。正因为作文是一种创造,所以构思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劳动过程,亦即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过程。如何来帮助学生做好这个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呢?  相似文献   

2.
正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百花齐放,才能激情永恒。绿色是生命的本色,"绿色作文"就是要摒弃一切刻意的矫饰和编造,用心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将真切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成于文。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作文,在作文中成人。这是作文教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尝试情境作文教学法。通过合理科学的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写出文笔流畅、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观摩课——话题作文“自信”的教学设计.来谈一谈情境作文教学法最常见的四步骤。  相似文献   

4.
在和学生们闲话写作时,他们谈到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对于用心生活的人来说,身边处处都有可以激发情感、触动情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感受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学会感受和体味(这里的“体味”就是思索、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5.
要使作文有新意,就要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一、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感受、思考、提炼生活的能力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一些最常见的生活细节思考起,然后再提炼自己感受中最深切的亮点。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思考、感悟生活的习惯,文章的立意也就一次比一次新颖别致,具有了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比如,学生的作文《用心看世界》,就是一篇“感悟”深邃的好作品。她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天,“我”漫步在细雨绵绵的天桥上,忽然从后面传来一声“姑娘”的喊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六七十岁的…  相似文献   

6.
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对学生感受力培养的重视。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作者思想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文字流露。而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前提是学生对生活要有真切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切实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自然就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一些肤浅的启发。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是培养他们感受能力的前提毋庸置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加强阅读教学是学生作文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将学生的习作直接和书本知识、社会生活挂起钩来,为习作做好铺垫,用心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新的感受,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的讲评是教学中少不了的重要环节,加强修改是学生作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一种自内向外的表现,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刻与否,思维敏锐与否,决定了文章内容的丰富与深刻程度。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起来?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善于从生活中采集写作素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用心感受生活,在我们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那里得到深刻的感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气场,有了立意,有了灵魂。什么是感悟呢?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什么是作文中的感悟呢?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记叙、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领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哲理的表述,是一种诗化了的思想。在作文中运用感悟有什么作用呢?在作文中运用感悟,常具有画龙点睛之美,卒章显志之妙。能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更有深度,更具感染力。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感悟,比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写道: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  相似文献   

10.
作家蒋丽萍说:“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写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出发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习惯,要有丰富的感知力,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不能想象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来。”这段话道出了作文成功的真谛,就在于到生活中去发现,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表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情感的反应。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有了这种情感,就有了“发现”。可见,作文教学的指导,离不开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的生活体验,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情境作文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强调作文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说真话,抒真情”。自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篇优秀的文章,是能把读者的感情激发出来并引起共鸣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创作,用真情去表达,力求使自己的文章先感动自己,再打动他人。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趋势看,紧扣生活、突出对情感的感受和追求,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情感类作文试题,即紧紧围绕学生的情感世界来出题.涉及学生成长的经历、心灵情感的律动以及与同学、老师和父母之间的故事等话题。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一、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二、用心感受生活,说真话、抒真情;三、活用生活中的语言,为自己的作文增添情趣。  相似文献   

14.
赵春庆 《山东教育》2009,(10):27-27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就是把作者的人生历程,思想情感,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感悟,诉诸笔端。其实文字所录载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字——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或震撼心灵或发人深思或拍手称快,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的东西.根本原因就是作者能够对生活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所以,生活是创作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以笔写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材料可写,乐于写.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用心感受之后,才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写作也才更加自然而真实.那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那种偶然的瞬间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6.
《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义深刻。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情感,是本文教学的主旋律。由于散文形散神聚,所以教学时更强调悟,就是要读懂作者的心,要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和作者对话,要求学生要对出作者的动作、表情以及情感的变化。为此,我按三个环节预设本文的教学思路:用心诵读、用心聆听、用心抒写。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们在各种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具有强烈的展示欲望,是推动人们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也是促使人们表达自己独有个性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让他们“用心”地去观察生活,才能对生活产生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意义上说,写作文就是一种体验。如果学生能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体验,那么他就能写出好习作。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生活体验应该作为小学生作文的题材,将多姿多彩的生活融入到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具有独特体验、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习作来。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怎样诱发呢?一、贴近生活实际,拓展生活体验当学生对生活有了切身的  相似文献   

19.
一、前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要写好作文,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本次作文的学习重点就是使学生养成思考生活的意识,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2.以我笔写我心,感情真挈,阐明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 教学难点: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对用心感受生活的认识,养成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2.用心观察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一种自内向外的表现,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刻与否,思维敏锐与否,决定了文章内容的丰富与深刻程度。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起来?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善于从生活中采集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