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与庄稼》这组课文,是在《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之后出现的,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注意事物的联系”。这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训练。《蛇与庄稼》一课正是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出发,举例说明只有“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蛇与庄稼》这篇讲读课文是围绕着“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一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安排的。文章通过蛇与庄稼、猫和苜蓿以及其他一些具体事例,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人们只有掌握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规律,看事情才能看得准些,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教学本文时,教师可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著名散文家秦牧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蛇与庄稼的故事。(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自己认真读一次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  相似文献   

4.
《蛇与庄稼》是一篇说理性课文,篇幅较短,但事例典型,说服力强,同时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教学本文,意在教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一、以生活实际,引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新授课前,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设置情境,以蛇与庄稼有什么关系引出问题,促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并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如下:师:同学们,你们在田地里都看到过蛇吗?(板书:蛇)田地里长庄稼,蛇与庄稼为什么联系在一起?(板书:庄稼)生:地里蛇很多。生:我看到过小…  相似文献   

5.
《蛇与庄稼》记叙了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生长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文章逻辑顺序缜密,训练项目突出,是培养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好教材。一、联言推理课文第一段叙述了蛇、田鼠与庄稼之间的联系。作者连续两次使用了“奇怪”一词。第一次是说洪水过后庄稼接连几年得不到好收成,大家觉得好奇怪;第二次是说老农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买了一批蛇放进田里,结果庄稼获得了  相似文献   

6.
题为文之“眼”教学紧紧抓住课题向全文幅射,将课文的知识点与课题联系起来阅读有利在整体上理解课文.把握中心思想,《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它担负着指导阅读和作文的双重任务,教学时紧扣爱字这一“题眼”,弄清文题关系,  相似文献   

7.
记得我在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时,曾学过一篇题为《蛇与庄稼》的课文,这篇课文所包含的食物链的知识正是该文所在单元读写训练重点中所要求的如何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蛇与庄稼的关系可以用:  相似文献   

8.
《蛇与庄稼》安排在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册的第四单元(义务教育人教社版)。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继续通过字词句段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这篇课文的内容,反复讲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是复杂的。即:蛇与庄稼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猫与首薄的关系同样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随地吐痰与得肺结核病是一种间接的复杂关系。课文的内容同样也潜在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关系。教师教授这篇课文,视点应该指向哪里?能否以强调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9.
东台镇中心小学唐维康同志教学《蛇与庄稼》(五年制第八册20课)的一节讲读课,打破了旧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事物联系,讲清了简单哲理,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主要具有如下特色: (一)借助朗读,理清课文脉络。揭示课题后,首先指名三个学生分别按层依次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确“奇怪的现象——奇怪的办法——蛇与庄稼的关系”三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接着,采用自由轻声读的形式,让学生自学第二段课文,使学生明确猫和苜蓿之间的联系,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文第三段,通过反复读全段课文或有关句子,使学生不仅理清了课文的层次,明确了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关系,而且能弄懂课文中写出的结论,即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懂得的道理。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弄懂简单哲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课文分析《蛇与庄稼》是第十册第五组继《跳水》一课后的又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紧密配合该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通过重点记叙蛇与庄称、猫与苜蓿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复杂的,而且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文章短小精干、说理清楚,是帮助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课文。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紧扣“奇”字 (一)揭题 1.同学们,归类识字(一)第一课告诉我们安徽省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谁知道是哪一座山?(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黄山) 2.紧扣课题再提问:“奇石”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后,提问:“奇石”可不可以换个词来说,怎么说好呢? (二)释题提问:看了课题,同学们,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  相似文献   

12.
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爬天都峰》是新选的一篇课文,课题中的“爬”字就是题眼,教学中可以紧扣“爬”字,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一、由题眼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 文章的课题为什么不用“上”、“登”,而用“爬”呢?这是因为天都峰高而陡。“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  相似文献   

13.
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导者,多与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扣题导读,不仅能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定向反射。同时,促使教师从容不迫地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乐学会读,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愿将学习积累的一些浅见综述出来,供同行参考。(一)一字定骨法。此法指教师紧紧围绕文题中某一个关键性的字或词大作文章。如教《蛇与庄稼》一文,教师板书课题时,先写下“蛇”让学生思考:同学们见过它吗?谁了解它?经此一问,学生立即进  相似文献   

14.
《蛇与庄稼》是九义教材人教版五年制小语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事例充分,说服力强,结构严谨,文字精炼的说理性课文。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很讲究突出重点、难点,这是共知的。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能是一段文章。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进行突破,对理解课文、揭示中心、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我校刘杰老师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把课题中“找”这个中心词作为突破口,从揭题到逐段讲读都紧扣这个“找”字。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激起思维,教得既有力度,又有深度。如揭题时,她提问:“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想想,课文主要围绕课题中哪个词写的?”学生回答出“找”字后,教师又问:“哪个孩子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是它迷路了吗?”这个  相似文献   

16.
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如何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在于教师。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情趣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我们应借助课文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读书时设疑解疑的兴趣和习惯,培养探索、求异的精神和能力。例如:   在教《蛇与庄稼》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习了第一段,弄清了蛇与庄稼的联系后,我问学生:“洪水为什么能淹死蛇而不能淹死田鼠 ?”同…  相似文献   

17.
曾金财 《广东教育》2003,(10):38-38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蛇与庄稼》一课讲到,广东沿海一带自一场洪水之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而自“老农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之后,“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其中原因是“田鼠糟蹋庄稼,田里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买批蛇回来就获得了丰收?”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题题限“借”字,联络通篇,经纬全文。教学时,可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借”字,层层深入分析,帮助他们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一、找出题眼,理清脉络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琢磨课题,想一想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写的?先后写了哪几部分内容?(课文围绕“借”字,写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冲突。先后写了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这里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一、引发疏导法:用诱导、疏通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使之思相活跃,理解深入。如在教《庄稼和蛇》时,先问:“你们怕蛇吗”?学生都说“怕”。教师又问,“可有的地方却要从外地买许多蛇放到田里,这又是为  相似文献   

20.
教学《蛇与庄稼》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猫头鹰也是捕捉田鼠的能手,老农为什么不用猫头鹰捕捉田鼠,而要用蛇呢?”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但我一时又无法正确回答。还是学生替我解了围,他们的回答归纳起来是这样:猫头鹰是捕捉田鼠的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